9025-603514 归化民的工资到底算高还是低
北朝旧贴 | 生于佳翌 | 共 20264 字 | 2015-07-29 | | 编辑本页
生于佳翌 于 2015-7-23 15:27:20 发表了:
现在小说中明确透露的工资数目有
| 姓名 | 职务 | 工资 | 折合大米(以万历年一石94.4公斤计算) | 年收入(约数) |
| 马蓬 | 南宝派出所所长 | 200元 | 1.06石 | 13石 |
| 陆初一 | 公社会计 | 60元 | 0.32石 | 4石 |
| 陆橙 | 政治保卫干部 | 55元 | 0.29石 | 4石 |
| 刘大霖 | 明朝进士 | 月津贴300元以上 | 1.59石 | 20石 |
对比明朝百姓收入,《宛署杂记》所载,所有实役中每年工食银收入
马夫最高,40两,折合粟米57石(以每石0.7两计算)
最低的冰户,果户每年4两,折合粟米5.7石。
这么一看临高众简直抠到极点啊。
Scat 于 2015-7-23 15:35:18 发表了:
得有配给吧
Scat 于 2015-7-23 15:36:50 发表了:
另外明的一石不是59.x公斤吗
xq77109 于 2015-7-23 15:39:58 发表了:
如果楼主引用数据没问题。工资还真低啊。
北镇抚司 于 2015-7-23 15:51:52 发表了:
数据确定没有问题吗?
c47 于 2015-7-23 15:55:09 发表了:
楼主对比过物价没?!不清楚髡贼治下的米价和大明“北上广”米价区别,但吹牛曾描述夜市小吃是很丰富的….所以先核定生活物资的购买力!
我是说300流通券能买到的去除大米以外的生活物资…..以及在大明江南用20石大米换到的银子能买到的类似生活物资!@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5-7-23 15:56:41 发表了:
想想奶奶那一辈人每月不到30块的工资。。。买东西的基本计价单位是分。。。
xq77109 于 2015-7-23 15:56:50 发表了:
c47 发表于 2015-7-23 15:55
楼主对比过物价没?!不清楚髡贼治下的米价和大明“北上广”米价区别,但吹牛曾描述夜市小吃是很丰富的…. …
现在就在于没有一个临高的经济数据。
ferrochrome 于 2015-7-23 16:02:13 发表了:
c47 发表于 2015-7-23 15:55
楼主对比过物价没?!不清楚髡贼治下的米价和大明“北上广”米价区别,但吹牛曾描述夜市小吃是很丰富的…. …
一年四担大米,平均就一天一公斤左右,吃饱饭都困难
别洗地了,吹牛者就是写错了
六必治 于 2015-7-23 16:05:55 发表了:
我见工资压得太低不利于临高中产阶级的形成,最终会阻碍经济发展
xq77109 于 2015-7-23 16:06:51 发表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5-7-23 15:56
想想奶奶那一辈人每月不到30块的工资。。。买东西的基本计价单位是分。。。
那个年代也没有出现一斤米一块钱啊。70年代那会用粮票一个月怎么也有30斤米,肉价也就几毛钱。现在临高真是米比肉还贵啊
薯片 于 2015-7-23 16:07:37 发表了:
低工资,福利保底是工业化初期的特征
xq77109 于 2015-7-23 16:07:49 发表了:
ferrochrome 发表于 2015-7-23 16:02
一年四担大米,平均就一天一公斤左右,吃饱饭都困难
别洗地了,吹牛者就是写错了
同意。工资应该翻上两倍。就算参考70年代的工资,那也要把加上各种票换算成货币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5-7-23 16:16:45 发表了:
xq77109 发表于 2015-7-23 16:06
那个年代也没有出现一斤米一块钱啊。70年代那会用粮票一个月怎么也有30斤米,肉价也就几毛钱。现在临高真 …
肉就几毛钱,但你要先有供应券才能买啊
记得老人总是说,当年还是因为爷爷有贫血的症状,医院开了单子才能领额外的肉票去买肉和猪肝
生于佳翌 于 2015-7-23 16:16:55 发表了:
就算1元流通券兑换1公斤大米,这个工资也很一般。
刘大霖300多元津贴,也不过是每个月3石多大米,九品芝麻官的水平。
不过临高的肉价倒是很奇怪,我查到万历三十九年北京猪肉大概是0.025两一斤,粟米是0.6到0.7两一石,算起来一斤猪肉七斤米。但是看临高百姓对烤乳猪和挂炉烤肉的热衷,猪肉应该没这么贵。
xq77109 于 2015-7-23 16:19:11 发表了:
生于佳翌 发表于 2015-7-23 16:16
就算1元流通券兑换1公斤大米,这个工资也很一般。
刘大霖300多元津贴,也不过是每个月3石多大米,九品芝麻 …
现在就出现了这种矛盾。理论上肉比粮贵,但是怎么算都觉得临高米比肉贵。吹牛说已经不再是一元绑定一斤米了,和一揽子工业产品挂钩,挂钩之后的物价又如何?现在不知道啊
xq77109 于 2015-7-23 16:19:50 发表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5-7-23 16:16
肉就几毛钱,但你要先有供应券才能买啊
记得老人总是说,当年还是因为爷爷有贫血的症状,医院开了单子才 …
那就是说。拿票据去买米买肉还是要花钱的啊?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5-7-23 16:21:46 发表了:
xq77109 发表于 2015-7-23 16:19
那就是说。拿票据去买米买肉还是要花钱的啊?
按老人的说法来看的话,有些票据只是购买许可证
不知道是地方特色还是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
xq77109 于 2015-7-23 16:22:51 发表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5-7-23 16:16
肉就几毛钱,但你要先有供应券才能买啊
记得老人总是说,当年还是因为爷爷有贫血的症状,医院开了单子才 …
刚刚跑去问了问爷爷,还真是,给了粮票还要给钱,但是爷爷表示那会米价1角3分8,说的之顺口,临高米价怎么都贵了7倍啊。工资一样,食物价格是7倍,这个问题有点大啊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5-7-23 16:27:56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5-7-23 16:29 编辑
xq77109 发表于 2015-7-23 16:22
刚刚跑去问了问爷爷,还真是,给了粮票还要给钱,但是爷爷表示那会米价1角3分8,说的之顺口,临高米价怎 …
临高的流通券肯定超发了,尤其后来考虑与粮食脱钩之后没有再描述经济情况罢了
楼主几个例子,刘进士是特殊津贴不参与比较,中间两个提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我记得好像还不是正式工?尤其陆橙到了我麾下之后明显应该涨工资啊~而且她两个岗位应该拿两份津贴的说
xq77109 于 2015-7-23 16:31:51 发表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5-7-23 16:27
临高的流通券肯定超发了,尤其后来考虑与粮食脱钩之后没有再描述经济情况罢了
楼主几个例子,刘进士是特 …
陆橙可是政治保卫局的,怎么不是正式工。原文是试用期30,转正后55。不过临高货币超发了不是会有通货膨胀么?就这样还低工资,就算参考60年代,工资应该翻两倍吧
话说刘主任你什么时候开始打陆大小姐的主意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5-7-23 16:39:18 发表了:
xq77109 发表于 2015-7-23 16:31
陆橙可是政治保卫局的,怎么不是正式工。原文是试用期30,转正后55。不过临高货币超发了不是会有通货膨胀 …
陆大小姐可是吹牛硬派到我琼山府的。。。
应该是涨工资了,用的这些数据都是澄迈会战之前的,而为了打澄迈会战临高第一次超发货币。。。
另外大规模输入人口,M0被人口一摊很容易就把超发部分抹掉,维持1元米价在技术上似乎有可能。。。
另外文中似乎没有严厉打击白银交易,私下交易以白银结算好像不属于违法范畴,也就是说流通领域实际上是双币进行,这么算的话。。。我已经算不清楚了。。。
xq77109 于 2015-7-23 16:42:53 发表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5-7-23 16:39
陆大小姐可是吹牛硬派到我琼山府的。。。
应该是涨工资了,用的这些数据都是澄迈会战之前的,而为了打澄 …
那就姑且认为涨工资了。确实后来吹牛不再提工资的事情了。不过看看小姨子可以做参考,小姨子作为一个警察,等级大概和刚刚开始的陆橙差不多。每个月都还能买了不少衣服,生活相当小资。算起来怎么也有如今北上广小资女的收入水平。如果还是1元1斤米,几十块钱应该是撑不住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5-7-23 16:45:15 发表了:
xq77109 发表于 2015-7-23 16:42
那就姑且认为涨工资了。确实后来吹牛不再提工资的事情了。不过看看小姨子可以做参考,小姨子作为一个警察 …
公门各种福利特供减少了不少的生活成本,还是不要拿来讨论了吧。。。
记得写了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小丫头,他爹是没剃头的赶海人,不记得有没有收入描述了,如果有可以当底层人民的参考了吧
生于佳翌 于 2015-7-23 16:48:45 发表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5-7-23 16:45
公门各种福利特供减少了不少的生活成本,还是不要拿来讨论了吧。。。
记得写了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小丫头, …
第六卷第119节,戴德厚一个早上拾的软贝就能换15元流通券,不过他好像不是天天都能拾
xq77109 于 2015-7-23 16:52:41 发表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5-7-23 16:45
公门各种福利特供减少了不少的生活成本,还是不要拿来讨论了吧。。。
记得写了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小丫头, …
原文有提过(119章拾贝人)、30斤贝壳15元流通卷、而且也有物价的描述,鱼丸比米价略贵,比最便宜的打折杂鱼要便宜许多。而且早上有很多市民来哦买打折的杂鱼。也提过工厂正式工的生活,每天都有鱼肉吃,收入是他的几倍(120章贝壳的用处)123章红花会还说过冰棍的价格是2-3分。这些都是发动机行动结束后的物价描述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5-7-23 16:58:35 发表了:
xq77109 发表于 2015-7-23 16:52
原文有提过(119章拾贝人)、30斤贝壳15元流通卷、而且也有物价的描述,鱼丸比米价略贵,比最便宜的打折 …
想了一下,如果没有粮票控制每人的购买上限,那么米价是应该上浮,我记得有老人提过拿钱买粮票的事,现在想来肯定不是一斤粮票就按一斤米的钱结算,即使是按一斤米的钱结算,那么实际购买的大米价格就是两倍售价了。。。
临高是直接流通券挂钩粮食的,所以粮食价格高估应该算正常情况。。。
xq77109 于 2015-7-23 17:03:21 发表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5-7-23 16:45
公门各种福利特供减少了不少的生活成本,还是不要拿来讨论了吧。。。
记得写了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小丫头, …
还有一段提过货币。15元是三张黄票子,后面他买了一条大黄鱼,掏出了两张黄票子。文中说戴德厚很心疼,因为平时可以吃一天多。可见当前他全家一个月在基本食物的开销是300流通卷,而且主要是蔬菜为主(文中说有鱼丸莴笋,虾酱拌黄瓜,茄子,西红柿汤,米饭)。家里交代的人口是5人{爹娘,自己和媳妇,还有一个儿子。女儿住校不算}。而且每个月全家紧巴巴的。这还没有算房租和其他费用。这算是一个基层人员的生活水平吧。
如果估算房租要100的话。全家每个月应该有500-600左右的收入。算起来职工家庭全家应该有700-800,就按照双职工算,一个人有400左右
xq77109 于 2015-7-23 17:04:41 发表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5-7-23 16:58
想了一下,如果没有粮票控制每人的购买上限,那么米价是应该上浮,我记得有老人提过拿钱买粮票的事,现在 …
总之。临高的财政推究起来到处都是bug。澄迈前几十块的工资,现在几百,这通货膨胀真是够酸爽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5-7-23 17:06:22 发表了:
xq77109 发表于 2015-7-23 17:03
还有一段提过货币。15元是三张黄票子,后面他买了一条大黄鱼,掏出了两张黄票子。文中说戴德厚很心疼,因 …
感觉这个物价是90、91年左右我全球第一大县城的水平了 用这个类比推一推似乎可行
xq77109 于 2015-7-23 17:08:13 发表了:
楼主楼主。我觉得应该把这个帖子转到贴吧。求同意。贴吧里都在撕逼,应该来带技术性的帖子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5-7-23 17:08:32 发表了:
xq77109 发表于 2015-7-23 17:04
总之。临高的财政推究起来到处都是bug。澄迈前几十块的工资,现在几百,这通货膨胀真是够酸爽
还好,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一本毕业生入职平均工资才1200左右。。这才10年,涨到多少了。。。你想想这中间才发生了一个四万亿事件。。。而临高至少经历了澄迈超发和发动机超发两次QE
xq77109 于 2015-7-23 17:08:39 发表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5-7-23 17:06
感觉这个物价是90、91年左右我全球第一大县城的水平了 用这个类比推一推似乎可行
恩。打仗前计划经济,打完仗就改革开放了
生于佳翌 于 2015-7-23 17:11:03 发表了:
xq77109 发表于 2015-7-23 17:08
楼主楼主。我觉得应该把这个帖子转到贴吧。求同意。贴吧里都在撕逼,应该来带技术性的帖子
当然可以。
xq77109 于 2015-7-23 17:21:09 发表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5-7-23 17:08
还好,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一本毕业生入职平均工资才1200左右。。这才10年,涨到多少了。。。你想想这中间 …
现在本科生入职,省会城市没有4-5000是不会干的。更别说北上广了
netmousexhxh 于 2015-7-23 17:26:29 发表了:
xq77109 发表于 2015-7-23 16:19
那就是说。拿票据去买米买肉还是要花钱的啊?
年龄暴露贴……
xq77109 于 2015-7-23 17:28:42 发表了:
netmousexhxh 发表于 2015-7-23 17:26
年龄暴露贴……
。。。
xp123567 于 2015-7-23 19:06:55 发表了:
临高的流通券是粮本位,一元等于500克糙米,一个月200斤米养活三口之家还是有点困难的。但体制内的有公家的大锅饭吃,发点津贴也够花了。但不知道军队的军饷涨了没有,普通士兵一个月一两银子也就200流通券。
海狼级潜艇 于 2015-7-23 19:48:38 发表了:
很显然临高政权是包食宿的,或者通过补助形式再发一笔给归化民
liutom2 于 2015-7-24 00:47:44 发表了:
明朝人的收入水平是比较低的。而且明朝的收入一直是以粮食为单位的,用银子是后期的事情,而且起了很坏的作用。
1.以军饷做例子,普通大头兵的名义军饷也只有1石粮食,这1石粮食也通常不能全额拿到。而狒狒们的工资,是从来按时足量发给的,而且狒狒们的流通券可以立即兑换粮食,因此狒狒们如果发1石月薪,那比大萌朝的1石要真实的多了。
2.狒狒们的员工通常都有极高的福利,大萌朝做梦都不能比的。首先是管饭,狒狒们的工人和行政人员最少管一顿饭,有的管全天的饭,这就是额外的收入了。此外狒狒们可是发制服鞋帽日用品的,这在大萌朝几乎就是不能想象的,这种事情只有锦衣卫能梦想一下,还不是年年都有。
3.粮价问题,流通券是固定粮价,因此不存在通货膨胀的问题,而明朝的粮价一直波动的十分厉害,以白银收入来对应粮食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比如关宁军普通士兵月饷1两4钱,问题是关宁军那地界的粮价差不多就是这么多1石,而且根据惯例从来也不可能发全饷的,也就是大萌朝待遇最好的战兵也不过就1个月1石米的工资而已。
4.那大萌朝的人都怎么活的呢?首先,月饷理论上发的是大米,而大米是比较贵的,因此完全可以用大米去换粗粮,因为粗粮更便宜,所以可以多换一些。此外妇女儿童也必须干些活贴补家用,到合适的季节要去挖野菜,有手艺的还可以纺纱织布或者做针线活。总之,大萌朝普通老百姓的日子真的是稀松的很,和现代是完全不能比的。
5.狒狒们搞的是先军政策,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发现,哪怕是伏波军里的一个大头兵,也能一天吃三顿饱饭还有鱼肉,所有的服装鞋帽日用品都是发的,完全公费医疗,最后还有1两白银的月饷,当时大萌朝的小地主都未必有这个生活水平。
liutom2 于 2015-7-24 00:50:36 发表了:
xp123567 发表于 2015-7-23 19:06
临高的流通券是粮本位,一元等于500克糙米,一个月200斤米养活三口之家还是有点困难的。但体制内的有公家的 …
200斤大米一家三口人吃一个月要撑死的
月影松寒 于 2015-7-24 08:31:17 发表了:
如果工作餐是吃食堂就没问题了
xp123567 于 2015-7-24 08:40:11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4 00:50
200斤大米一家三口人吃一个月要撑死的
这200斤米可不全是口粮,而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全在这里面出。而且干重体力劳动的人,胃口大的远超乎你的想象,尤其是在缺乏油脂和副食品的情况下。
liutom2 于 2015-7-24 09:41:33 发表了:
xp123567 发表于 2015-7-24 08:40
这200斤米可不全是口粮,而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全在这里面出。而且干重体力劳动的人,胃口大的远超乎你的 …
咱是用粮本,有粮食定量过来的人,你觉得我不知道人的饭量?
建国初期有很多干部的工资就是200斤小米,你觉得这些人都饿死了?
xp123567 于 2015-7-24 10:43:39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4 09:41
咱是用粮本,有粮食定量过来的人,你觉得我不知道人的饭量?
建国初期有很多干部的工资就是200斤小米 …
饿肯定饿不死,生活品质不会太高就是了。
xp123567 于 2015-7-24 10:45:28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4 09:41
咱是用粮本,有粮食定量过来的人,你觉得我不知道人的饭量?
建国初期有很多干部的工资就是200斤小米 …
当然,就是这待遇也是相当不错的了,毕竟这个时空还是一个比烂的世界,比大萌还是强上太多了。
liutom2 于 2015-7-24 14:25:17 发表了:
xp123567 发表于 2015-7-24 10:45
当然,就是这待遇也是相当不错的了,毕竟这个时空还是一个比烂的世界,比大萌还是强上太多了。
按开贴的那个清单1.路橙这样的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除了一天管三顿饭,发全套衣服日用品,提供住宿以外,每月还有55斤白米,等于每个月净余55斤白米,按标准粮价换算约为0.38两白银。
2.路初一这样的中年人,每天管一顿饭,发一部分日用品,不管住宿,每月有60斤白米,就算他吃的比较多一些30斤吧,每月也净剩30斤白米。
路橙一家就算只有2个人工作,每月也能有80斤白米给家人,养活2-3个人是没问题的。
3.马蓬,一天管三顿饭,发全套衣服日用品,提供住宿以外,每月200斤白米,马蓬的收入可以养活3-4个不工作的家人.
总的来说,现在临高归化民大概是建国初期的生活水平吧,肯定是饿不死的,想吃胖有难度,每天都要从事相当的体力劳动,真正绿色环保健康生活呀。
生于佳翌 于 2015-7-24 14:43:00 发表了:
其实光是“及时足额发工资”这条,临高政权就足以秒杀17世纪的任何势力了。
xp123567 于 2015-7-24 15:36:49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4 14:25
按开贴的那个清单1.路橙这样的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除了一天管三顿饭,发全套衣服日用品,提供住宿以外, …
撑不死,饿不着,而且还有大萌这个反面典型在边上强烈对比,临高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感要爆表啊。我看大萌药丹还是慢点做的好,真把大萌整没了,这帮人就得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了。
liutom2 于 2015-7-24 17:35:57 发表了:
xp123567 发表于 2015-7-24 15:36
撑不死,饿不着,而且还有大萌这个反面典型在边上强烈对比,临高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感要爆表啊。我看大萌药 …
再怎么着,归化民也是生活水平最高的一批人呀
Scat 于 2015-7-24 18:07:46 发表了:
差不多该有老太太跳小苹果了,那时候叫林檎
xiaoweisan 于 2015-7-25 03:38:44 发表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5-7-23 15:56
想想奶奶那一辈人每月不到30块的工资。。。买东西的基本计价单位是分。。。
严重怀疑吹牛是想着过去普通职工工资几十元,就给临高的基层职员也定了几十元的工资,但他忘记了建国前三十年的粮价只有一毛多。临高的粮价是一元一公斤,即每斤五毛,这就差了三四倍,吹牛竟然还让职工还房贷!这剥削也太狠了。
liutom2 于 2015-7-25 10:01:59 发表了:
xiaoweisan 发表于 2015-7-25 03:38
严重怀疑吹牛是想着过去普通职工工资几十元,就给临高的基层职员也定了几十元的工资,但他忘记了建国前三 …
流通券是1元1斤呀。
建国初期有一段时间就是粮食本位的,直接发粮食当工资,200斤小米已经是基层干部的工资了。
另外,这拿30几元工资的在建国初期已经是高收入人群了,这叫农专非呀,可了不得的事情。
xq77109 于 2015-7-25 11:55:06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4 14:25
按开贴的那个清单1.路橙这样的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除了一天管三顿饭,发全套衣服日用品,提供住宿以外, …
原文倒是提过工业口的工人的吃饭问题, 一个在199节“张机器和林显明”,是广州战役刚刚结束没几章。明确说了穿越集团下的土著员工不是免费供应,而是采取每月发一定数额的菜票补助工人,而且提过有的工人还要额外购买菜票才能吃得好。
还有一个是在“151节工人们”这里实在广东战役之后,发动机计划之前,提过光学工厂那里是有补贴的包伙制,就是承包给东门市的饭店或者工业区开自办的工人食堂。提过有的工人自己带饭不带菜,有的完全交给工厂。说林汉隆”相处来一个补贴的办法,让工人们合起来高包伙,按照个人缴纳的伙食费做一比一的补助。“当然这里没有说是不是惯例。
前者是还没启动发动机计划的时候,后者已经开始做发动机计划的准备了。是我认为应该是出现了流通卷贬值,以至于之前刚刚足够的补助不够用,不然为什么后文还需要工人自己出一半补贴。当然这九成是吹牛同人用多了前后矛盾。哈哈
dengjianyyy 于 2015-7-25 11:59:04 发表了:
xiaoweisan 发表于 2015-7-25 03:38
严重怀疑吹牛是想着过去普通职工工资几十元,就给临高的基层职员也定了几十元的工资,但他忘记了建国前三 …
用不同人写的同人没花心思统一而已,流通劵前期是粮本位,后期大部分章节里是银本位。
xiaoweisan 于 2015-7-25 21:33:34 发表了:
五六十年代,1斤米的价格在1毛钱左右,30元的月工资相当于200多斤米,养活三口之家看似很充裕,而实际上是相当紧巴的。
毛泽东《寻乌调查》也说:
(七)每人得田数量及不足生活之补添
城郊最少,每人每档(一年收两季,每季为一档)一石八斗。城区四厢又多一点,每人每档三石多。双桥区最多,每人每档七石以上。龙图、河角圩每人每档七石。但大多数地方都是每人每档分五石。每人每天要食米一斤,一年三百六十斤,一百八十斤合一石,共米二石,即谷四石。分田石数都是水谷(即毛谷),每档分五石的,一年两档共十石。十石水谷能晒八石燥谷,食去四石,尚余四石。这四石谷年节做米果呀,蒸酒呀,去了二三石,剩下一二石,不敷衣服、油盐、社会交际(婚丧年节)的日常用度。那末他怎样补足呢?便靠畜猪子、养鸡鸭、种小菜(指城市附近)、种甘蔗、栽竹木、种杂粮(番薯、芋子、包粟、豆子)以及兼做手工(做各种圆木和各种竹器,如锅盖、桶子、饭甑、脚盆、尿桶、水勺、竹椅子、斗篷、簸箕、米筛、畚箕、火笼、竹篮子等等东西。以上那些竹木器,农民兼做的多,专门竹木工做的少,农民甚至有兼做台、凳、椅、桌的),兼挑脚(挑米脚、挑盐脚、挑豆脚、挑油脚、挑杂货脚,都是帮助人家挑,挑米盐两脚的最多,余较少),兼做小买卖(贩油、盐、米、豆、猪、鸡以至米果等等),兼为资本家做工(采香菇、做纸工、采茶等)。上举各项,每人兼做一门或两门,用这种方法补足生活。全家生活,田收占三分之二,杂收占三分之一。
简单地说,每人每天食米一斤,一年三百六十斤,一百八十斤合一石,共米二石。但其他用度比口粮还多,分田的产量是四石米,仍不够用。总收入六石才是正常生活水平。这是民国的江西农村,考虑到清朝人均粮食产量与明朝相比明显下降,明朝兴盛时期的情况不见得比这差,当然明朝末年又是另外一码事。
临高这个工资水平,要维持书中时有反映的小资情调只怕很难。像李永薰,她虽然是单身无负担,但在没有化纤的年代,衣服可是很贵的,工业品就更贵了,很难想像她有能力买多少“香水、化妆品、小饰品……各种从没吃过的好吃的……各种杂志……(现代风格或汉服改良的)各种成衣”。在六七十年代,粮价是一毛多,而一件最简单的白底圆点衬衫五、六元,一身棉大衣十九元,更不要说香水、化妆品这些奢侈品了。
xiaoweisan 于 2015-7-25 22:21:39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5 10:01
流通券是1元1斤呀。
建国初期有一段时间就是粮食本位的,直接发粮食当工资,200斤小米已经是基层干部的 …
30几元是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绝对算不上高收入,否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双职工,直接原因就是一个人的工资养一家人虽非不可能,但是很吃力。吹牛写到的临高归化民职工伙食水平,经常有鱼,有时有肉,改开前的大多数双职工家庭也达不到,甚至八十年代都达不到。至于农转非指标金贵,那是因为农民的生活水平更低,一直到改开以后才算真正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农民一方面粮食经常不足,另一方面手头几乎没有现钱,当然就显得工人好了。说白了就是工业化需要原始积累,又没有殖民地可抢,也只有剥夺农民了。
liutom2 于 2015-7-25 23:38:00 发表了:
xiaoweisan 发表于 2015-7-25 22:21
30几元是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绝对算不上高收入,否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双职工,直接原因就是一个人的工资 …
30几元对农村人来说就是高工资了呀,要知道这等于每个月200斤米,而中国农村农民的口粮一年才500斤
dengjianyyy 于 2015-7-26 08:52:49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dengjianyyy 于 2015-7-26 08:54 编辑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5 23:38
30几元对农村人来说就是高工资了呀,要知道这等于每个月200斤米,而中国农村农民的口粮一年才500斤
农村和城镇不一样,如果把种植稻田当成工作的话,农村还有自留地和各种副业,每年有大约2/3的工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如果硬要算,城市里那些小个体户不拿工资甚至还要交税都过的不错。
dengjianyyy 于 2015-7-26 09:28:53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dengjianyyy 于 2015-7-26 09:30 编辑
xq77109 发表于 2015-7-23 17:21
现在本科生入职,省会城市没有4-5000是不会干的。更别说北上广了
前几天在长沙还有个一本的毕业生来应聘,期望工资2400-3000。理所当然,是学工科的。话说中国也就是靠人口众多乘着,这么多人找不到活路,要不去工业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Scat 于 2015-7-26 10:14:34 发表了:
人均资源就那么点不搞工业化吃什么
liutom2 于 2015-7-26 12:04:04 发表了:
dengjianyyy 发表于 2015-7-26 08:52
农村和城镇不一样,如果把种植稻田当成工作的话,农村还有自留地和各种副业,每年有大约2/3的工休时间可 …
自留地和副业,您这是什么时期的新中国?
dengjianyyy 于 2015-7-26 12:11:38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6 12:04
自留地和副业,您这是什么时期的新中国?
每个月30块钱工资时期的中国。
rain319415 于 2015-7-26 12:21:28 发表了:
天爷,这帖子里的同志们年龄是有多小……票证时代都没经历过
rain319415 于 2015-7-26 12:27:02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rain319415 于 2015-7-26 12:30 编辑
dengjianyyy 发表于 2015-7-26 12:11
每个月30块钱工资时期的中国。
割你的资本主义尾巴
大跃进开始自留地就名存实亡了,自己种菜自己吃、私自养家畜这是要被整的,放松已经是78年左右的事情了
liutom2 于 2015-7-26 12:33:09 发表了:
rain319415 发表于 2015-7-26 12:27
割你的资本主义尾巴
大跃进开始自留地就名存实亡了,自己种菜自己吃、私自养家畜这是要被整的,放 …
所以说这位根本就不了解那个时代呀,什么时候城里人也不比乡下人差呀
自己种点菜大概还是可以的,养鸡这个真要割资本主义尾巴了
再说了,就是完全不管,农民日子凑合能过都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rain319415 于 2015-7-26 12:33:53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6 12:33
所以说这位根本就不了解那个时代呀,什么时候城里人也不比乡下人差呀
自己种点菜大概还是可以的,养鸡这 …
90年代了。我还记得我表舅过来家里一顿呼噜掉两斤面条的场面
liutom2 于 2015-7-26 12:36:50 发表了:
rain319415 发表于 2015-7-26 12:33
90年代了。我还记得我表舅过来家里一顿呼噜掉两斤面条的场面
在某些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比如南方水稻种植区,可能确实有一些日子过的还行的,但在全国范围,由于土地条件普遍比较差,种子水平不高,缺乏肥料,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每年能混个吃饱就是好日子了。
liutom2 于 2015-7-26 12:37:29 发表了:
rain319415 发表于 2015-7-26 12:33
90年代了。我还记得我表舅过来家里一顿呼噜掉两斤面条的场面
那是,白面面条吧?农村一般是吃不到的
rain319415 于 2015-7-26 12:38:19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6 12:37
那是,白面面条吧?农村一般是吃不到的
嗯,白面。那时候他们还吃苞谷呢
liutom2 于 2015-7-26 12:42:22 发表了:
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产的麦子都磨不了白面,只能磨出所谓的普通粉、标准粉,也就是黑面,我记得我小时候去面粉厂参观,工人师傅极为自豪跟大家说,富强粉都是用进口小麦磨的,国产的磨不出来。
rain319415 于 2015-7-26 12:45:27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6 12:42
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产的麦子都磨不了白面,只能磨出所谓的普通粉、标准粉,也就是黑面,我记得我小时候去 …
其实黑面蛮好吃的……我觉得比白面强
最喜欢表舅带来的麦粑了,没加糖都是甜的
深潜者 于 2015-7-26 12:46:45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6 12:42
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产的麦子都磨不了白面,只能磨出所谓的普通粉、标准粉,也就是黑面,我记得我小时候去 …
应该不至于国产的麦子都磨不了白面吧?
求问:古代富贵人吃的白面是哪里来的?
rain319415 于 2015-7-26 12:47:54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rain319415 于 2015-7-26 12:57 编辑
深潜者 发表于 2015-7-26 12:46
应该不至于国产的麦子都磨不了白面吧?
求问:古代富贵人吃的白面是哪里来的?
你确定见过那种“白”面?比现在的标准粉、普通粉还差,因为筛不了这么细。富强粉白得能刷墙,现在说的白面都是富强粉
黑面做的麦粑
u102752990_12cffa2e6d5g213.jpg(82.88 KB, 下载次数: 0)
](http://bbs.cctvdream.com.cn/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279300&ptid=603514)
2015-7-26 12:56 上传
白面(富强粉)馒头包子
wKgBzFQ2nlGAOXqWAAEEFz-JseA536.jpg(48.71 KB, 下载次数: 0)
2015-7-26 12:57 上传
liutom2 于 2015-7-26 12:55:15 发表了:
深潜者 发表于 2015-7-26 12:46
应该不至于国产的麦子都磨不了白面吧?
求问:古代富贵人吃的白面是哪里来的?
这个应该跟小麦的品种有关,我是80年代参观的面粉厂,那时候国内的小麦就磨不了富强粉,另外磨富强粉只能磨小麦的一部分,核心一部分不能要。
至于这面的差别,现在市场上应该还能买到标准粉和富强粉(或者雪花粉?),这两个的差距还挺明显的。
古代贵人吃的白面,我们是没吃过呀,估计就是里面的土少点吧。
你想想这古代磨面,是把小麦去壳后用石磨一点一点的磨碎的,一边磨还一边要用个小笤帚扫一扫,这面的水平我估计比标准粉都是不如的,所谓贵人吃的白面,大概也就是选比较好品种的小麦,磨的时候弄干净点吧,富强粉他们是别想了。
深潜者 于 2015-7-26 12:56:39 发表了:
rain319415 发表于 2015-7-26 12:47
你确定见过那种“白”面?比现在的标准粉、普通粉还差,因为筛不了这么细。富强粉白得能刷墙,现在说的 …
也就是说古代最好的面也没有现在一般般的好?求考古等资料来源打脸!
那大米呢?古代最好的大米在现在应该也算很好的吧?
深潜者 于 2015-7-26 12:58:34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6 12:55
这个应该跟小麦的品种有关,我是80年代参观的面粉厂,那时候国内的小麦就磨不了富强粉,另外磨富强粉只能 …
这个……富贵人也是分等级的吗!最顶级的人也吃不到现在看挺平常的面粉吗?
rain319415 于 2015-7-26 13:01:22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rain319415 于 2015-7-26 13:03 编辑
深潜者 发表于 2015-7-26 12:56
也就是说古代最好的面也没有现在一般般的好?求考古等资料来源打脸!
那大米呢?古代最好的大米在现在应 …
哪里用的着考古,全面用机器磨面也就90年代的事情,之前乡下大把的石磨现在你去农村都能很容易看见废弃的石磨。古时候的白面也就是多筛过几次,麸皮和石末比较少,筛个五遍都算穷奢极欲了
大米和现在区别不大,贡米现在也买得到,但是没现在白,毕竟古代没有精加工没有什么抛光增白增亮的工艺
rain319415 于 2015-7-26 13:01:50 发表了:
深潜者 发表于 2015-7-26 12:58
这个……富贵人也是分等级的吗!最顶级的人也吃不到现在看挺平常的面粉吗?
明确的说,皇上吃的面里面都带砂子
深潜者 于 2015-7-26 13:06:53 发表了:
rain319415 发表于 2015-7-26 13:01
哪里用的着考古,全面用机器磨面也就90年代的事情,之前乡下大把的石磨现在你去农村都能很容 …
真穷奢极欲的话,筛五遍算什么,人工挑都能玩的起吧?参考北苑贡茶的生产方法。
当然色泽的问题,古代貌似真没啥好招。
dengjianyyy 于 2015-7-26 13:07:15 发表了:
rain319415 发表于 2015-7-26 12:27
割你的资本主义尾巴
大跃进开始自留地就名存实亡了,自己种菜自己吃、私自养家畜这是要被整的,放 …
自留地从解放后起,包括人民公社时期到2015年都一直存在,至少湖南是这样,也许就全国范围来说一些地方可能有政策上的反复。另外,农村副业这个东西一直到现在政府的红头文件都还一直没换过。话说你们小年轻或者城里人要讨论农村里的事,至少也要百度一下吧?
rain319415 于 2015-7-26 13:07:33 发表了:
深潜者 发表于 2015-7-26 13:06
真穷奢极欲的话,筛五遍算什么,人工挑都能玩的起吧?参考北苑贡茶的生产方法
你去挑面试试
rain319415 于 2015-7-26 13:09:23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rain319415 于 2015-7-26 13:14 编辑
dengjianyyy 发表于 2015-7-26 13:07
自留地从解放后起,包括人民公社时期到2015年都一直存在,至少湖南是这样,也许就全国范围来说一些地方可 …
打电话问了老娘,确实各地不一样,约穷的农村抓得越厉害,说白了其实是红眼病,70年代后基本没人鸟了,但是原则上不能拿出去卖,于是有了黑市
深潜者 于 2015-7-26 13:10:50 发表了:
rain319415 发表于 2015-7-26 13:07
你去挑面试试
穷奢极欲的皇帝呀皇帝!又不是普通人。
再说挑的是里面的沙子、石末等,看到有就把周围一小片面粉都扫下去就完了。
rain319415 于 2015-7-26 13:14:53 发表了:
深潜者 发表于 2015-7-26 13:10
穷奢极欲的皇帝呀皇帝!又不是普通人。
再说挑的是里面的沙子、石末等,看到有就把周围一小片面粉都扫下 …
liutom2 于 2015-7-26 13:33:13 发表了:
深潜者 发表于 2015-7-26 12:56
也就是说古代最好的面也没有现在一般般的好?求考古等资料来源打脸!
那大米呢?古代最好的大米在现在应 …
大米这东西只要脱壳就可以了,所以大米只看品种,古代有若干种所谓“贡米”,就是比较好的品种在某几个特定地点种出来的,这个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
而且在中国历史上,水稻一直是产量最高的作物,尤其是南方,是以水稻为主的。
liutom2 于 2015-7-26 13:35:50 发表了:
rain319415 发表于 2015-7-26 13:01
明确的说,皇上吃的面里面都带砂子
我觉得真是皇上吃的应该质量还是比较好的,不知道有没有用铁磨的?
liutom2 于 2015-7-26 13:37:48 发表了:
rain319415 发表于 2015-7-26 13:09
打电话问了老娘,确实各地不一样,约穷的农村抓得越厉害,说白了其实是红眼病,70年代后基本没人鸟了, …
黑市也是很后来的事情。
前面说过了,其实就是什么都不管,就当初那个农业水平,能保证年人均500斤口粮就不容易了。
rain319415 于 2015-7-26 13:48:42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6 13:35
我觉得真是皇上吃的应该质量还是比较好的,不知道有没有用铁磨的?
没有,北京皇宫的面是外面直接采购的,沈阳故宫有磨碾房,都是石磨石碾子。不过我估计后宫各个后妃的小厨房有手摇小铁磨,但大宗米面肯定还是石磨石碾弄出来的
xiaoweisan 于 2015-7-26 16:50:09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6 12:55
这个应该跟小麦的品种有关,我是80年代参观的面粉厂,那时候国内的小麦就磨不了富强粉,另外磨富强粉只能 …
手工磨粉不算古代的事,我问了父母,在他们小时候,面粉还是自家用石磨一点点推出来的,然后过筛,用细箩筛下来的粉很白,也没有混杂着土(起码肉眼察觉不出来,如果非说里面有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砂子,那我无话可说)。麸子(麦皮)不易磨碎,因此通不过细筛,可以用较粗的箩进一步分筛。过去小麦珍贵,老百姓为了多出面粉,往往只去掉最粗的麦皮,因此大部分“白面”都发黑。但只要不怕浪费,不怕出粉率低,完全可以得到足够白的面粉。
xiaoweisan 于 2015-7-26 18:10:37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6 12:33
所以说这位根本就不了解那个时代呀,什么时候城里人也不比乡下人差呀
自己种点菜大概还是可以的,养鸡这 …
在我老家,菜是生产队集体种的,每年生产队会以分红的名义给各家分一点钱,足够买菜,但一方面现钱很宝贵,另一方面农民普遍认为只有粮食才重要,菜吃不吃无所谓,买得很少。过去总说割资本主义尾巴,但它的定义其实很不确定,有些地方连种棵葱都不许,但却可以卖草卖秸秆卖花生。都说TG对基层的控制严,但毕竟天高皇帝远,乡下违反政策的情况也是经常发生,只要村支书不管,又没人告,那就没事。特别是有些小村子,心齐,甚至在秋收时集体偷邻村的庄稼。当初入社时,牛、驴是最先公有的,随后猪、羊也公有了,唯有鸡是各家各户自己散养的(只有放羊、放牛、放鸭子的,谁听说过放鸡的?),农民买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的钱常常是靠卖鸡蛋。传说中,规定养鸡不能超过五只,但从未实行。当然,养鸡也要消耗粮食,不可能养太多,大部分鸡蛋都要卖掉,自家即使吃也是几人分一个,吃整个鸡蛋是奢侈的。后来有段时间不让卖鸡蛋,而是规定农民要交一定数量的鸡蛋,有一次闹鸡瘟,鸡都死了,为了完成任务,只能去别的村高价买鸡蛋。
xiaoweisan 于 2015-7-26 19:08:57 发表了:
rain319415 发表于 2015-7-26 12:27
割你的资本主义尾巴
大跃进开始自留地就名存实亡了,自己种菜自己吃、私自养家畜这是要被整的,放 …
典型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少地区在大跃进时确实取消了自留地,但正因为大跃进的严重后果,所以中央在大跃进之后明确了自留地的合法性、必要性,绝不是资本主义尾巴。当然若是在自留地上不种粮食种别的,也可能会引来干涉,但因为仅靠生产队分的粮食绝对不够吃,所以自留地一般都是种粮食。自留地虽只占百分之五,但村里往往把最好的地划成自留地,各家把自己能弄到的肥料都施上去,尽可能精心侍弄,亩产比其他土地高得多。是否自己种菜,农民反而不太在乎,在粮食紧缺的年代,蔬菜是很次要的问题,除非可以卖掉换钱。但即使允许到城里卖菜,也只有城市近郊有此便利,对大部分农民还是没有意义。至于养家畜,许多地区不用到78年那么晚,在70年代就已经放松,至少过年杀的猪是自家的。
Scat 于 2015-7-26 20:17:18 发表了:
分自留地同步会有一些别的义务,比如养猪或者养鸡,猪是主要的,国家需要猪鬃和肠衣出口
Scat 于 2015-7-26 20:53:17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6 12:55
这个应该跟小麦的品种有关,我是80年代参观的面粉厂,那时候国内的小麦就磨不了富强粉,另外磨富强粉只能 …
可能是高筋富强粉,富强粉按国家标准就是75%粉,全麦粉筛出75%就是富强粉,筛出85%是标准粉。高筋的就得用进口小麦了。
南海 于 2015-7-26 21:46:29 发表了:
我觉得以归化民的收入,是不可能只吃大米的。我记得同时期的日本也只有大名顿顿吃米饭的。
一半蕃薯一半米饭都算不错了。
就是不知道蕃薯和土豆的价格
liutom2 于 2015-7-26 22:36:34 发表了:
rain319415 发表于 2015-7-26 13:48
没有,北京皇宫的面是外面直接采购的,沈阳故宫有磨碾房,都是石磨石碾子。不过我估计后宫各个后妃的小厨 …
想想以前的皇上日子也真不怎么样
吃的是黑面,住的是平房,冬天只能烧地火龙,效果一般般,夏天可没空调,撑死了弄几块冰,而且平房夏天返潮。窗户都是糊的纸。
现在小老百姓只要混的不太差样样比皇上强呀。
liutom2 于 2015-7-26 22:38:07 发表了:
xiaoweisan 发表于 2015-7-26 18:10
在我老家,菜是生产队集体种的,每年生产队会以分红的名义给各家分一点钱,足够买菜,但一方面现钱很宝贵 …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粮食不够,家禽家畜不是不想养,而是根本没那个余粮来养。
liutom2 于 2015-7-26 22:45:04 发表了:
Scat 发表于 2015-7-26 20:53
可能是高筋富强粉,富强粉按国家标准就是75%粉,全麦粉筛出75%就是富强粉,筛出85%是标准粉。高筋的就得 …
我去参观的时候,看到剩下的小麦核是不磨的,用石磨是肯定不行的,也就是说,用石磨工艺是绝对磨不出富强粉这样的白面来的。
所谓75,85,应该就是指一颗麦粒磨出多少面来,剩下的核心部分就扔掉了。
Scat 于 2015-7-26 22:51:53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6 22:45
我去参观的时候,看到剩下的小麦核是不磨的,用石磨是肯定不行的,也就是说,用石磨工艺是绝对磨不出富强 …
大概一粒麦子除去壳以后还有5%的胚芽部分,10%种皮部分,85%胚乳部分,富强粉主要从这出,具体怎么磨不太明白
liutom2 于 2015-7-26 22:53:32 发表了:
Scat 发表于 2015-7-26 22:51
大概一粒麦子除去壳以后还有5%的胚芽部分,10%种皮部分,85%胚乳部分,富强粉主要从这出,具体怎么磨不太 …
现代工艺好像是只磨外层,中间的胚芽是不磨的,直接扔掉了,大萌朝用石磨是做不到这个的
Scat 于 2015-7-26 22:55:55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6 22:53
现代工艺好像是只磨外层,中间的胚芽是不磨的,直接扔掉了,大萌朝用石磨是做不到这个的
现在又流行全麦面了,恨不得硬麸皮也磨进去
liutom2 于 2015-7-26 23:02:02 发表了:
Scat 发表于 2015-7-26 22:55
现在又流行全麦面了,恨不得硬麸皮也磨进去
那是因为又发现胚芽里的营养更高,但从口感上来说,当然还是富强粉好呀
细粮吃多了再吃粗粮会觉得剌嗓子
璇瑢子 于 2015-7-26 23:59:26 发表了:
我觉得得多发点工资促进内需了
liutom2 于 2015-7-27 00:12:07 发表了:
璇瑢子 发表于 2015-7-26 23:59
我觉得得多发点工资促进内需了
狒狒们养了这么多船和军队,我估计在经济上的压力应该还是挺大的,也不太需要再刺激内需了,因为绝大部分归化民都背了一套房子的贷款,现实情况是产能跟不上需要,原因是狒狒们给归化民待遇标准定的太高太高。
别的都不说,大萌朝有多少人能一年有2套新衣服?他们一套衣服不穿个5-6年,打上若干补丁是绝对没机会换的,更穷一些的老爸的衣服传给儿子都有可能。
Scat 于 2015-7-27 06:19:04 发表了:
古时候穷人是一家一套衣服,一人一辈子一套就算有点家底了
一米布差不多0.5-2斤,海南偏薄按一米一斤算,一身衣服平均算要2米,现代棉花亩产200多斤皮棉,没有化肥农药能种40斤就不错,也就是20人的衣服。按60万人算需要3万亩,这个数倒不难。
大麻的净纤维产量要低一些,好在比较容易种
Scat 于 2015-7-27 06:20:20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6 23:02
那是因为又发现胚芽里的营养更高,但从口感上来说,当然还是富强粉好呀
细粮吃多了再吃粗粮会觉得剌嗓 …
现在的粉碎技术已经完全不划嗓子了
炮灰掷弹兵 于 2015-7-27 09:14:50 发表了:
xq77109 发表于 2015-7-23 17:21现在本科生入职,省会城市没有4-5000是不会干的。更别说北上广了
哪有这么高
生于佳翌 于 2015-7-27 09:47:17 发表了:
Scat 发表于 2015-7-27 06:19
古时候穷人是一家一套衣服,一人一辈子一套就算有点家底了
一米布差不多0.5-2斤,海南偏薄按一米一斤算, …
髡贼能够每年给麾下的军队,工人和干部发制服,这点是相当了得的。
Scat 于 2015-7-27 10:53:42 发表了:
上次看一个纪录片,说16世纪一件曲线裁剪的衣服等于十几个农户一年的收入
xiaoweisan 于 2015-7-27 11:02:36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6 22:36
想想以前的皇上日子也真不怎么样
吃的是黑面,住的是平房,冬天只能烧地火龙,效果一般般,夏天可没空 …
可是皇上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个福利够羡慕死一大半人了。虽然是住平房,但是居住面积大啊。窗户采光差是没办法,不过红楼梦里贾府都能用薄纱糊窗户,皇上如果愿意也可以的,应该比纸强些。按宫女谈往录的说法,储秀宫冬天温暖如春,地火龙的效果还是不坏的。夏天宫女都有冰碗子吃,皇上自然不缺冰,虽然不可能达到空调效果,不过皇上可以去避暑山庄、圆明园,那里的夏天大概还是可以忍受的。皇宫格局不能随便改,可能住得是有些憋屈,所以才要修园子,在园子里想盖啥样房子就盖啥样。封建宫廷依靠不惜人力物力,能弥补很多享受上的缺陷,只可惜没有电脑、电视、电话、电影,娱乐比较贫乏,皇上也不过是看看戏而已。穿越者回到过去,即使混得成功,似乎也只有纳妾这一条是真福利了。
xiaoweisan 于 2015-7-27 11:27:03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6 22:53
现代工艺好像是只磨外层,中间的胚芽是不磨的,直接扔掉了,大萌朝用石磨是做不到这个的
小麦胚不易碾成粉状,一般会碾压成片状(现代机器提胚也是用这个原理),用细筛子一筛,麦粉就与麦胚分离了。只要不怕浪费麦粉,得到白面并不难,只是一般人舍不得这样做。手工用石磨磨面并不是古代的事,建国初期农村基本都是手工磨面、捣米,问一下长辈就知道了。
xiaoweisan 于 2015-7-27 11:53:20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6 22:38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粮食不够,家禽家畜不是不想养,而是根本没那个余粮来养。
这当然了,特别是养猪需要较多粮食,有的村因此几乎不养猪,村民过年就杀一只自家养的鸡。
深潜者 于 2015-7-27 12:32:15 发表了:
Scat 发表于 2015-7-27 06:19
古时候穷人是一家一套衣服,一人一辈子一套就算有点家底了
一米布差不多0.5-2斤,海南偏薄按一米一斤算, …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查阅论文《世界经济史中的近世江南》
1亩地可以产皮棉30斤或籽棉90斤,这些棉花可织布约23匹,每匹布价值约0.25两纹银。
liutom2 于 2015-7-27 14:54:04 发表了:
xiaoweisan 发表于 2015-7-27 11:02
可是皇上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个福利够羡慕死一大半人了。虽然是住平房,但是居住面积大啊。窗户采光差 …
一个男人有4个女人是很幸福的事,有72个女人就他喵的绝对是苦差事了。而且女人多了事情就多,一帮女人宫斗起来也不得了的。
要是严格说起来的话,最有效利用男女生殖周期的话,大概一个男人也就能应付20个左右的女人吧,毕竟一个月一次受孕机会,持续期是几天。而且有几个男人能承受的了这样每天榨汁?
liutom2 于 2015-7-27 14:54:53 发表了:
xiaoweisan 发表于 2015-7-27 11:53
这当然了,特别是养猪需要较多粮食,有的村因此几乎不养猪,村民过年就杀一只自家养的鸡。
养鸡鸭最容易,因为它们可以自己觅食。
liutom2 于 2015-7-27 14:57:41 发表了:
深潜者 发表于 2015-7-27 12:32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查阅论文《世界经济史中的近世江南》
1亩地可以产皮棉30斤或籽棉90斤,这些棉花可织布 …
嗯,这等于一匹布只有1.3斤重?这个好像不大符合常识
Scat 于 2015-7-27 15:40:09 发表了:
深潜者 发表于 2015-7-27 12:32关于这个问题可以查阅论文《世界经济史中的近世江南》
1亩地可以产皮棉30斤或籽棉90斤,这些棉花可织布 …
跟品种有关,四倍体陆地棉和海岛棉1920年代才引进,广泛种植是解放后了,以前是二倍体亚洲棉,产量品质都低很多,而且有1/4-1/5的纤维达不到可纺的长度,到80年代完全淘汰到只剩科研规模,穿越者肯定要带海岛棉和陆地棉种子。
大麻种子肯定也是纤维用脱毒品种,想买不脱毒的那得开一堆证明。
Clock-Sonata 于 2015-7-27 16:34:25 发表了:
xq77109 发表于 2015-7-23 15:56
现在就在于没有一个临高的经济数据。
两年前我构思过临高的统计局和国民核算系列同人,想在书中发挥自己的本专业特长,但是太难了,小说不是游戏,没脚本的,很多地方只能靠脑补、瞎编
Clock-Sonata 于 2015-7-27 16:44:57 发表了:
xq77109 发表于 2015-7-23 17:04
总之。临高的财政推究起来到处都是bug。澄迈前几十块的工资,现在几百,这通货膨胀真是够酸爽
不算多,我觉得还少了,以临高政权这种先军政治+高积累率,又不玩配给制度,玩实际上的货币双轨制。。。通胀的规模绝不低于1994的~~
xq77109 于 2015-7-27 16:47:45 发表了:
Clock-Sonata 发表于 2015-7-27 16:34
两年前我构思过临高的统计局和国民核算系列同人,想在书中发挥自己的本专业特长,但是太难了,小说不是游 …
这个好啊。试着写吧。有个大概就不错了。吹牛之前弄了那么多bug要一个一个圆回来挺累的。
xq77109 于 2015-7-27 16:48:26 发表了:
Clock-Sonata 发表于 2015-7-27 16:44
不算多,我觉得还少了,以临高政权这种先军政治+高积累率,又不玩配给制度,玩实际上的货币双轨制。。。 …
94年的时候还太小,对当时的通胀毫无概念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5-7-27 16:50:41 发表了:
Clock-Sonata 发表于 2015-7-27 16:44
不算多,我觉得还少了,以临高政权这种先军政治+高积累率,又不玩配给制度,玩实际上的货币双轨制。。。 …
输入人口摊薄M0还是要考虑的不过从M2看的话还有一个财富过度集中于初始人口的问题。。。卢家庄先不谈,盐场村各种谭家、刘进士、刘地主(话说咋都是咱老刘家的······)这些最先从龙的地头蛇现在是个什么规模,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啊······
Clock-Sonata 于 2015-7-27 16:50:50 发表了:
xq77109 发表于 2015-7-27 16:48
94年的时候还太小,对当时的通胀毫无概念
我也很小,但记得大人们的抢购潮,而且年龄不是问题,看年鉴、回顾旧新闻和评论就好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5-7-27 16:51:30 发表了:
xq77109 发表于 2015-7-27 16:48
94年的时候还太小,对当时的通胀毫无概念
回忆下四万亿就够了 94年效果还没那么明显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5-7-27 16:53:26 发表了:
Clock-Sonata 发表于 2015-7-27 16:50
我也很小,但记得大人们的抢购潮,而且年龄不是问题,看年鉴、回顾旧新闻和评论就好
依稀记得相声里一被窝面酱的段子。。。
不过那个时候应该是群众普遍担心生产力无法对应货币总量而进行的恐慌性消费吧,但实际上生产力还是跟上来了。真正大通胀还是四万亿。
Clock-Sonata 于 2015-7-27 16:57:27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6 22:36
想想以前的皇上日子也真不怎么样
吃的是黑面,住的是平房,冬天只能烧地火龙,效果一般般,夏天可没空 …
女人多啊,现在天天喝酒吃肉的本论坛宅男很多人撸了几十年,女人手都没碰过呢~
Clock-Sonata 于 2015-7-27 16:58:48 发表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5-7-27 16:51
回忆下四万亿就够了 94年效果还没那么明显
94年对国民心理冲击力远大于四万亿,因为当时很多人对市场经济概念还不完整
另外M0被人口摊薄我觉得不应过分高估。。。这帮新增人口身上沉淀的premium投入是很高的,发动机的启动资金、他们净化和参加工作初期的口粮什么的。。。考虑到这些人一开始的生产率也不高,我甚至觉得可以直接按30%扣“预折旧”。。。。
Clock-Sonata 于 2015-7-27 16:59:57 发表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5-7-27 16:53
依稀记得相声里一被窝面酱的段子。。。
不过那个时候应该是群众普遍担心生产力无法对应货币总量而进行的 …
啥段子?
对,就是心理性的,结构摩擦性的
四万亿的话主要是剪了胡温黄金期乍富起来的小中产的羊毛,倒是底层劳动者并没太吃亏
Clock-Sonata 于 2015-7-27 17:00:51 发表了:
个人觉得临高政权登陆6年来,流通券发行4年多以来,年均名义通胀至少是25%以上
Clock-Sonata 于 2015-7-27 17:03:19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7 14:54
一个男人有4个女人是很幸福的事,有72个女人就他喵的绝对是苦差事了。而且女人多了事情就多,一帮女人宫 …
72是文言虚数啊。。。。很多皇帝没几个妃子的。。。还有明孝宗这种一夫一妻的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5-7-27 17:03:39 发表了:
Clock-Sonata 发表于 2015-7-27 16:58
94年对国民心理冲击力远大于四万亿,因为当时很多人对市场经济概念还不完整
另外M0被人口摊薄我觉得不 …
从现在回头看,94年是恐慌性的,货币增发实际上是根植于全面取消了配给票证,把以前找熟人买票证的成本以货币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而四万亿则是真真正正的结构性的、根源性的人为超发货币。。
理论上M0应该对应市场交易规模,输入人口带来的市场扩容怎么算,由于实在找不到对应的现实例子,我们都只能靠猜了。。。不过临高位面通过工人福利解决了一大批必需品的分配问题,输入人口带来的市场扩容很大一部分实际上转化成了国有企业之间直接销帐,从这一点考虑的话,对M0的分摊确实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5-7-27 17:05:41 发表了:
Clock-Sonata 发表于 2015-7-27 16:59
啥段子?
对,就是心理性的,结构摩擦性的
好像是姜昆的一个段子,说听到什么消息,赶紧去买各种日用品,最后什么一浴缸酱油,一水缸盐,抖的包袱就是一被窝黄酱···
lzgadsl2 于 2015-7-27 17:07:35 发表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5-7-27 17:05
好像是姜昆的一个段子,说听到什么消息,赶紧去买各种日用品,最后什么一浴缸酱油,一水缸盐,抖的包袱就 …
《着急》 表演者:姜昆、唐杰忠
xq77109 于 2015-7-27 17:09:07 发表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5-7-27 17:05
好像是姜昆的一个段子,说听到什么消息,赶紧去买各种日用品,最后什么一浴缸酱油,一水缸盐,抖的包袱就 …
你们都好专业。果然是学经济的么?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5-7-27 17:11:36 发表了:
lzgadsl2 发表于 2015-7-27 17:07
《着急》 表演者:姜昆、唐杰忠
我还以为捧人的是戴志诚~幸好没随便乱说
lzgadsl2 于 2015-7-27 17:12:23 发表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5-7-27 17:11
我还以为捧人的是戴志诚~
幸好没随便乱说
春晚节目啊。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5-7-27 17:13:21 发表了:
xq77109 发表于 2015-7-27 17:09
你们都好专业。果然是学经济的么?
其实这些概念完全可以自学~~~因为是描述性的、总结性的概念,再配合一定的数学方法,就可以假装是经济学大师了
深潜者 于 2015-7-27 18:33:04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7 14:57
嗯,这等于一匹布只有1.3斤重?这个好像不大符合常识
哪里不符合常识了?棉布的面密度不是70~300g/m2吗?一匹布20两在这个区间里嘛
liutom2 于 2015-7-27 21:02:52 发表了:
Clock-Sonata 发表于 2015-7-27 17:00
个人觉得临高政权登陆6年来,流通券发行4年多以来,年均名义通胀至少是25%以上
只要对粮食价格固定,就不存在通胀,而是狒狒们的经济大发展了
liutom2 于 2015-7-27 21:17:42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liutom2 于 2015-7-27 21:21 编辑
深潜者 发表于 2015-7-27 18:33
哪里不符合常识了?棉布的面密度不是70~300g/m2吗?一匹布20两在这个区间里嘛
按70克/平米,一匹30米算,幅宽是30公分?
我仔细找了一下,明朝的布匹规格和现代差很多呀
幅宽60多厘米,长10米多。
和现在的规格差的太远太远啦http://www.docin.com/p-488093266.html
深潜者 于 2015-7-27 21:24:05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7 21:17
按70克/平米,一匹30米算,幅宽是30公分?
我仔细找了一下,明朝的布匹规格和现代差很多呀
这个……一匹布显然不是10丈长吧?
Scat 于 2015-7-27 21:35:24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7 21:17
按70克/平米,一匹30米算,幅宽是30公分?
我仔细找了一下,明朝的布匹规格和现代差很多呀
手纺手织的很松的,棉花品质又差
liutom2 于 2015-7-27 21:51:15 发表了:
Scat 发表于 2015-7-27 21:35
手纺手织的很松的,棉花品质又差
支数越少,按说应该是纱越粗,布就越厚呀
深潜者 于 2015-7-27 21:55:12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7 21:51
支数越少,按说应该是纱越粗,布就越厚呀
明代1匹布面积约6m2,重量780g,面密度130g/m2也挺合理的呀!
liutom2 于 2015-7-27 21:58:17 发表了:
深潜者 发表于 2015-7-27 21:55
明代1匹布面积约6m2,重量780g,面密度130g/m2也挺合理的呀!
这一匹布也真够小的,而且这布的价格也真贵呀
深潜者 于 2015-7-27 22:02:09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7 21:58
这一匹布也真够小的,而且这布的价格也真贵呀
要不是这么贵,江南何必不种粮食呢!
liutom2 于 2015-7-27 22:06:57 发表了:
深潜者 发表于 2015-7-27 21:24
这个……一匹布显然不是10丈长吧?
现代布幅宽一般就1.5米,长度30米左右呀。
liutom2 于 2015-7-27 22:13:41 发表了:
深潜者 发表于 2015-7-27 22:02
要不是这么贵,江南何必不种粮食呢!
明朝一匹布能做几身衣服?我看不超过2身吧?
Scat 于 2015-7-28 07:55:51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7 21:58
这一匹布也真够小的,而且这布的价格也真贵呀
这两天查资料,民国时代的手工纺车一天只能纺4两棉纱
dengjianyyy 于 2015-7-28 09:14:33 发表了:
明代的东西明会典里面有很多,比如一匹棉布3斤重,明会典有免费在线。
QQ截图20150728091235.png(4.63 KB, 下载次数: 0)
2015-7-28 09:13 上传
liutom2 于 2015-7-28 11:57:34 发表了:
dengjianyyy 发表于 2015-7-28 09:14
明代的东西明会典里面有很多,比如一匹棉布3斤重,明会典有免费在线。
棉布这东西还真不好说重量,棉纱的粗细不同,织出来的布厚度自然不同,重量差异也就大了。
明朝应该是讲究布厚一些才好,因为耐磨可以穿更长时间。
到了毛主席时代,一身衣服还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共9年才扔呢。
dengjianyyy 于 2015-7-28 16:21:53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8 11:57
棉布这东西还真不好说重量,棉纱的粗细不同,织出来的布厚度自然不同,重量差异也就大了。
明朝应该是 …
这种棉布,在一些民族工艺品里面还能看见,比如蜡染。
xiaoweisan 于 2015-7-29 00:13:15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7 14:54
一个男人有4个女人是很幸福的事,有72个女人就他喵的绝对是苦差事了。而且女人多了事情就多,一帮女人宫 …
真要是几十个女人都要“照顾”好,皇帝非变成药渣不可。但是古代男人既没有“交公粮”的义务,也不需要雨露均沾,皇帝一般有几十个到几百个妃嫔,宠妃通常只有几人。其他妃子基本是摆设,很不人道,但是只有扩大基数,才能增大找到真正美女的概率嘛。
xiaoweisan 于 2015-7-29 00:37:57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7-27 21:58
这一匹布也真够小的,而且这布的价格也真贵呀
布贵也是合理的,因为江南的一亩棉花地才产30斤皮棉,而种一亩棉花的劳动量是种一亩水稻的两倍。这还没算纺纱、织布、弹棉及上浆所花费的劳动。
xiaoweisan 于 2015-7-29 00:53:29 发表了:
dengjianyyy 发表于 2015-7-28 09:14
明代的东西明会典里面有很多,比如一匹棉布3斤重,明会典有免费在线。
旧斤600克,一匹白绵布3斤,也就是1800克,面积接近6平方米,面密度300克/平方米,这布还真够厚的。《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说北京的一斤棉花约0.06两银子,一匹白绵布约0.3两银子,1斤生丝0.5两,1石粟米0.65两,1石粳米0.8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