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5-649415 军户世家,两代湘军退伍兵---毛泽东

北朝旧贴 | liutom2 | 共 3278 字 | 2016-06-09 | | 编辑本页

liutom2 于 2016-6-6 22:13:03 发表了:

闲来无事,搜索了一下毛泽东的家事,不出所料,毛泽东军户出身。

攀枝花 《彝寨寻源》  

央视国际 (2006年01月19日 16:22)   

编导:刘彦臣 摄像:王文超

清晨,山歌王子起加才的一曲山歌将酣睡的山寨从梦中唤醒。

  这是一个被金沙江环裹包围的山寨,它有一个动听的名字——迤沙拉。在彝语中,“迤”是指水,“迤沙拉”是指水落下去的地方。那么这个村子为何冠以这样一个稀奇的名字呢?我们跟随着起加才老人去寻访迤沙拉山寨的落水洞。

  迤沙拉山寨横卧在一面山坡上,蓝天白云下,一片黄墙黛瓦;红红的三角梅,开满庭院。幽幽的小巷,恍若置身美丽的江南。漫步在迤沙拉,感到这里的人们很熟悉。他们是彝族,但却是穿汉装、姓汉姓,讲着彝汉双语,他们的面貌也与汉族没什么两样。他们自称是彝族的一个支系——里颇彝族。

  迤沙拉目前有两千二百人,据调查,是里颇彝族区最大的村寨,号称里颇彝族第一寨。村里生活着起、毛、纳、张四大家族,各自有不同的家族传统,素有起家车轮子、毛家笔杆子、纳家苞谷子,张家酒坛子的说法。其中,毛氏家族人口最多。  毛志品就是毛家笔杆子的代表,他是迤沙拉毛家第一个大学生,现在永仁县医院工作。当在电视上看到我们来到迤沙拉采访的消息后,他也专程赶回老家,向我们展示了一方祖传的残砚。

  原来,毛家人向来重亲缘,只要分离,都留下信物,以便日后团聚。山西人喜欢摔锅认亲,毛家大多笔墨之人——也就衰砚台认亲了。虽然这方残砚至今仍未找到失散的另一半,但它也激励着毛家人关注着自己的来源,查遍关于毛氏族源的资料,只有迤沙拉毛氏这一支是彝族,这是为什么呢?  机缘终于来了,2004年,迤沙拉的村支书毛兴荣接待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  于是王文军专程走访了大姚毛家湾,得知大姚毛氏是从永胜迁来。这与韶山毛氏还是没有联系。但当王文君得知毛泽东的后人李娜曾于1997年来到云南永胜寻根的消息后,一切都豁然开朗了:这不正说明永胜毛氏是从江西迁来,而湖南韶山毛氏又是从永胜迁走的吗。如此说来,它们和大姚毛氏、迤沙拉毛氏不正是一家吗?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等到王文君将迤沙拉毛氏的家谱与大姚、永胜毛氏的家谱一对照,疑团终于解开了。

  毛太华,元末明初人,为躲避红巾军战乱,只身从老家江西来到了云南,并娶了当地的彝族少女王氏为妻,在云南安家落户。

  就这样,毛太华因军功从百户长升到千户长,又升到武德将军。等到整个云南平定之后,毛太华就跟沐英回南京庆功,并带走了毛清一和毛清四两个儿子,另两个儿子毛清二和毛清三则留在了云南。

  2005年7月份,毛兴荣带领着迤沙拉毛氏家族的代表,正式回大姚毛家湾认祖归宗,大姚毛氏也张开怀抱接纳了他们,这支在外漂泊了三百多年的毛氏游子后裔终于又回到了故乡。

  就这样,本是汉族的毛氏家族迁到了迤沙拉,并与当地彝族人通婚,几百年下来,也就变成了彝族。除了入赘改姓的规矩,里颇人还有三代换宗的传统,于是,到了的丈夫这一代,就不姓纳,又还宗姓毛了。

  漫步在迤沙拉的村头,我们突然被一阵悠扬的乐声吸引。循声而去,在一个农家小院里,一个小乐队正在演奏当地的地方音乐——谈经古乐。曲子的题目叫《炉香赞》,风格欢快、细腻、柔婉。猛然间我们意识到,在这西南边陲的云贵高原上,竟然飘荡着一股江南丝竹的味道?  再看他们的民族服饰,扣花帽,满身银饰,英丹士林布的外衣,又让人感觉这种装束中透着一股明朝遗风?

  更奇怪的是我们在寨子里采访,许多村民都自称是自己是南京人。

  循着这一线索,我们又去寻访起氏家谱,来到起氏家族最年长的起家应老汉家里。

  老汉所指的沐王爷是指明朝大将沐英,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招降逃到云南的元朝梁王未果,于是组建了三十万大军,任命傅有德为元帅,沐英、蓝玉为副元帅,兴兵征讨,史称洪武开滇。这三十万大军进军云南以后,很快消灭了元朝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全国。刘胜利,是攀枝花市文物管理所的所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迤沙拉里颇彝族的研究。

  实行军屯、商屯和民屯的政策,使得大批的汉族人分散在云南各地,并与当地土著妇女通婚,根据当时明朝的政策,凡是落户到少数民族家中的汉族人,一律入少数民族籍。但他们的后裔都说自己祖籍是南京人。

  既然里颇人的父系祖先是江南人,必然也带来了江南的文化。这样兼容并蓄、交流融合的结果,就造成这里的民居有着徽派特点,服饰有明代遗风,而谈经古乐又具有一股江南丝竹的柔婉。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是什么样的一个柳树湾,能够容纳得下这么多的人口呢?

  在经历了若干次的民族融合,诸如内地民族的迁入、南丝绸古道上的马帮婚姻,直到600年前的洪武开滇,最终演化成今天的彝族里颇支系。

  这种解释,不正是对600年前洪武开滇时里颇人父系是汉族、母系彝族特征的概括吗?600年过去了,如今这里的汉彝融合还在继续,同时他们又正经历一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这位正在村里作社会调查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名叫周鹰鹰。她的老师郝瑞博士1988年就曾来到迤沙拉,十七年来,他们见证了迤沙拉里颇彝人的生活变化。

  如今的迤沙拉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当地也正准备在这里发展旅游,以往传统的农耕生活即将消失,迤沙拉的里颇彝族人又将面临新的变迁……

毛泽东家谱的一世祖,毛太华,明初军户出身,驻屯云南,后因功奉调回内地,被安置在湖南韶山地区,毛太华有多个儿子,只有大儿子和四儿子随他回内地,剩下几个儿子仍然在云南继续从事军户这项世袭职业。毛太华带着儿子回湖南就不是干军户了吗?按明朝的制度,军户这项职业是世袭的,据说只有皇帝特许或者官至兵部尚书才能改籍。很显然,毛太华不太可能是军户改民户,而是被调往内地另外任职了,也就是接着干军户,这也是为什么把长子清一也带走了,因为长子得继承他这个新的任职,尤其是他年龄已经大了。

看起来这个新的军户工作还是驻屯,也就是给部队种地,不过根据族谱记载,迁入湖南10几年后,毛家改编了民户,在明朝这算挺少见的事情,大概是部队撤编了?之后毛家种了20代的地,说是种地,族谱记载湖南毛家子弟获得军职的有30人左右,具体到毛泽东这一辈,他的父亲当年在生了毛泽东之后因为生活窘迫,跑去参加了湘军,没有详细记载干了几年,不过退伍回来后,毛家的日子逐渐改善了,公认是参军这几年开阔了眼界。

    到了毛泽东本人,他在19岁那年,也就是1912年加入湖南新军,干了半年,由于民国建国,毛泽东认为不用再打仗了,于是退伍去上学,上了湖南师范。好吧,他考上湖南师范写的作文是什么标题呢?

《普胜法,毛奇谓当归功于小学教师,其故安在?》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 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彼老朽者何足道 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

    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 如憱屋者然

    彼明日将迁居他方 而我今日始入此室

    将迁居者 不爱护其窗栊 不洁治其院庑

    俗人恒情 亦何足怪

    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 后顾茫茫

    中国为牛为马为奴为隶 则烹脔鞭棰之残酷 惟我少年当之

    中国称霸宇内 主盟地球 则指挥顾盼之尊荣 惟我少年享之

    于彼气息奄奄 与鬼为邻者何与焉

    彼漠然置之 犹可言也

    我漠然而置之 不可言也

    使举国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也

    杨昌济评价毛泽东《普胜法-毛奇谓当归功于小学教师,其故安在?》一文曰:

    然则此文之中,越看越有一股压不住的勃勃生气,以小学教育之优劣见战争之成败,国家之兴衰。纵横驰骋间豪气冲天,立意高远而胆识惊人。文采华章,故属难能,而气势和胆识才是天纵奇才之征兆。此子笔下虽粗糙,然胸中有丘壑,如璞中美玉,似待磨金刚,假以时日,当成非凡大气。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打了28年仗,成了这个国家的太祖。


footjob 于 2016-6-6 22:18:30 发表了:

野狼獾的月宫用过这个梗


liutom2 于 2016-6-6 22:24:16 发表了:

footjob 发表于 2016-6-6 22:18

野狼獾的月宫用过这个梗

而且毛泽东后来很认真的在部队里努力普及小学教育,也算学以致用了。

狒狒们这些500字培训也都是太祖当年的牙慧呀。


liutom2 于 2016-6-9 22:08:36 发表了:

硕果仅存的纪纲 发表于 2016-6-9 19:41

这段考证的内容正确与否姑且不说,考证过程本身是存在的么?

毛泽东的族谱是真实的,而韶山毛氏来源在族谱中有记载,该记载写在清朝,显然不是现代杜撰的。更何况一个跑到云南被垛集成屯军算的上什么高尚的出身?有伪造的必要吗?

老毛的爹当兵和老毛当兵也都是正式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