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5-669250 陆军有橄榄球,海军是不是应该玩龙舟竞渡?
北朝旧贴 | 肥仔曙 | 共 12621 字 | 2017-05-04 | | 编辑本页
肥仔曙 于 2016-10-11 14:09:39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肥仔曙 于 2016-10-11 14:35 编辑
陆军有橄榄球,海军是不是应该玩龙舟竞渡?
1. 同样体现团队精神,更具海军特色
2. 多人划艇技术和帆缆技能一样,都是很实用的技能,对体能要求高。
3. 古已有之,珠三角一带自古五月五龙舟比赛是持续半个月的大事,直到现在还是很具仪式感的民俗。民众为之如痴如狂。《赛龙夺锦》诞生在广州番禺不是没有原因的。
4.又另及,粤地对龙舟的系列仪式,都是不让女性参加的,女人不能触摸龙船,犹如日本女性不能上“土表”,粤地一带设女子龙舟队也是旧时空共和国才有的。和女子能当官一样,都是对传统观念的极大冲击。
民俗资料今晚整理之。
龍城飛將MK 于 2016-10-11 15:04:13 发表了:
亦可赛艇?!各队船头各种吉祥物,某挂青蛙的四等人队获胜。。。。
cc5233 于 2016-10-11 15:05:55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cc5233 于 2016-10-11 15:07 编辑
这个我觉得跟女性关系不大吧,毕竟无论是男女混合队还是纯女队,与纯男性队对拼赢面都很小啊
所以肯定是女VS女 男VS男
髡贼这里女的都能当首长,划个船你还能把我怎么滴女兵也没那么多,可以搞小船,不叫龙舟也行啊。。
肥仔曙 于 2016-10-11 16:37:09 发表了:
cc5233 发表于 2016-10-11 15:05
这个我觉得跟女性关系不大吧,毕竟无论是男女混合队还是纯女队,与纯男性队对拼赢面都很小啊
所以肯定是女V …
这样说吧,先把这些细节抛开,不论输赢,关键在于这项运动在民间有狂热的自发基础,是可以利用的。
不像橄榄球是一种外来的玩意。
真红骑士 于 2016-10-11 17:08:28 发表了:
cc5233 发表于 2016-10-11 15:05这个我觉得跟女性关系不大吧,毕竟无论是男女混合队还是纯女队,与纯男性队对拼赢面都很小啊
所以肯定是女V …
皮划艇?
OstLeKon 于 2016-10-11 17:10:06 发表了:
我怕海军嫌不够洋气。
TSHT2011 于 2016-10-11 17:33:04 发表了:
海军当然是划舢板和帆船竞速啊。
帆船竞赛以航行到西沙岛礁运回一船鸟粪为目标,最快最多的胜利!不好意思,这个应该是东印度公司的竞赛项目。
下水道里的鳄鱼 于 2016-10-11 18:10:42 发表了:
俺是觉得吧,临高的海军其实是马云,练铁三,或者铁五
cc5233 于 2016-10-11 18:11:12 发表了:
真红骑士 发表于 2016-10-11 17:08
皮划艇?
差不多吧
没那么多女兵吧?
一条龙舟总不可能就5个8个人吧?
cc5233 于 2016-10-11 18:11:53 发表了:
肥仔曙 发表于 2016-10-11 16:37
这样说吧,先把这些细节抛开,不论输赢,关键在于这项运动在民间有狂热的自发基础,是可以利用的。
不像 …
确实挺好的
下水道里的鳄鱼 于 2016-10-11 18:12:47 发表了:
潜水浮渡,攀岩登陆,负重长跑,,,,,划艇,帆船
肥仔曙 于 2016-10-11 20:16:17 发表了:
珠三角南番顺一带的广府龙舟活动,纪念屈原的意味已经非常淡化,目前在人们的意识中,龙舟竞渡表演作用第一是作为敬神的献祭;第二是祈福;第三是乡村社交。因此非常具有仪式感。【起源】
广州龙舟竞渡之风起源甚早,最少已有千余年历史。
最初的广州龙舟赛并不在珠江举行,它只是一种宫庭内的活动。五代时南汉的明月峡、玉液池,也就是现在的教育北路、越华路一带,是宫庭竞渡的场所,当时那里是一片皇家水域,水池中建有含珠亭、紫云阁等,每年端午节,皇帝令宫人划龙舟竞渡其间,其时赛龙舟在民间并末普及。
短命的南汉王朝结束后,北宋时期,广州赛龙舟的习俗在民间开始出现,但行此俗者多是官宦之家。
到了明代,大概是广州龙舟竞渡的全盛期,其时的海珠石成为广州龙舟赛的中心,明初诗人孙贲的《广州歌》中曾用“乱鸣鼍鼓竞龙舟”来描述当时龙舟赛的盛况,清代的王士祯曾在《广州游览小志》中追述明代龙舟赛的胜景:“海珠石在江中,……,面丹霞,台下瞰江水,北带羊城,估舶渔艇往来如画,为粤人竞渡之所。明盛时,豪家竞以翠毛、鹤毳、孔雀尾饰船篷,用相夸尚,其侈靡如此。”可见那时搞龙舟竞渡的仍然是豪门巨户,非普通人家所能及。
当时龙舟赛的范围,东到扶胥口,即今天黄埔庙头村的南海神庙一带,西到弄珠楼,有几十里江面之长,明末韩上桂的《广州行》曾这样写道:“五月竞龙舟,靓服睇中流;东连浴日观,西上弄珠楼。”这里的浴日观指的应是南海神庙内的浴日亭。后来的屈大均也曾描述过广州的龙舟赛盛况:“五月时,洪流滂濞,放于百里,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乘潮上下,日已暮而未散。”可见当时盛况之空前。
经过清初的战乱后,海珠岛为清军占据,广州的龙舟竞渡曾一度消沉。清军进驻广州后,海珠岛成为清军的军事驻地,郊区的村民并不知情,第一年五月端午前夕,芳村某村的龙舟队敲锣击鼓顺珠江到达海珠岛,本以为和往年一样可以会会其他村的龙舟,可行至离海珠岛约一里路左右的地方时,有一个龙舟手发现情况不对,一是没见有其他的龙舟来,二是远远看到海珠岛上有炮台,知道情况不妙,赶快通知大家掉头,可是来不及了,被清军守军发现,这里驻守的刚好是从关外南下的绿营兵,平时很少见到南方赛龙舟的情况,不知道这一船人前来干什么,尤其是看到这个龙舟开始掉头时,产生了怀疑,立即向广州知府反映,并准备开炮轰击,经多方交涉,这个龙舟队总算逃脱了灭顶之灾,但此事在广州郊区传开,其他村的龙舟队都知道海珠岛成为清军禁地,都不敢前往该处赛龙舟,于是都到郊外的番禺、花都、黄埔等处去赛龙舟。【明末清初时龙舟形制】
明清时期的广州龙舟和今天的很不一样,那时的龙舟要大得多,样式复杂美观,屈大均对此曾有描述:“龙舟长十余丈,高六七尺,龙须去水二尺,额与项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竞渡则惊涛涌起,雷雨交驰,舟去而水痕久不能合。”有的龙舟“上建五丈樯,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八十余人”。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见其时龙舟规模之广大,装饰之豪华。
《广东新语》里记载的另外一只番禺龙舟是番禺钟村镇大洲村的一条清初龙船。1977年广州考古学家黄淼章在大洲村的水田里发掘了这条古船,船舱内还发掘出铜器镜、簪、耳勺及“康熙通宝”铜钱;以及明末清初的陶器罐、碗等。黄淼章回忆说:“大洲龙船是非常难得一见的古船,船体全长43.6米,宽4米,从出土的古船结构分析,该船原来是有三层楼阁的,甚至古代有人曾经在上面表演杂技、歌舞。”【传统龙舟的分类】
主要按用途分两种,一种是“赛龙”——眼睛雕刻得很丰满、龙嘴一般雕刻得上扬、威猛、有霸气;另一种是“游龙”,又称之为“文龙”——嘴角下垂、龙尾飘逸、龙头脸宽须长。“每条龙都有性格,赛龙主要为了比赛,线条简单、流畅;游龙主要突出美感,一般不参与比赛,各地会根据当地风俗添加装饰,比如芳村的游龙就会装点很多当地生产的鲜花。”
按形制分可以分公母,如芳村、茶滘、坑口、墩头等乡的龙船,船身是没有涂画彩龙的,船身也比较狭窄苗条,俗称“龙船公”。船上的旗帜也有区分,这些“龙船公”在船的中间,必插有一支“百足旗”,旗的形状是一黑色的长蟠,旗边镶有三角形的白色衬起形似一条大百足(蜈蚣),故俗称“百足旗”。如果乡中是祀奉北帝菩萨的,必有一个黑罗伞和黑色的七斗旗作标志。龙船公多竞渡于上番禺,故又称它为“上水船”。
另一种是龙船身画有彩龙的,俗称“龙船乸”(粤人称母为乸),昔日芳村地区共有四只之多。它的船身比较宽大,经得起江河的大风大浪,也比较安全,多竞渡下番禺一带,故又称“下水船”。
昔日花地地区“龙船乸”有花地、大冲口、沙冲、南塘等四艘,俗又称它为“四大舅”。“龙船乸”没有竖“百足旗”,但端午节竞渡时,船中必特备一鲜花头牌和一鲜花罗伞,以表示这艘龙船是花地花乡的。而装修或新造龙船,也有地区划分。如芳村、茶滘等“龙船公”,是由大石上滘村的装龙船技工装修。而“龙船乸”则是由下滘村的装船技工装修,是不能混淆的,划分得很清楚。
另外,那些没有装上龙头龙尾的简便龙舟,称为假龙,现代一般指那些形制近似于多人赛艇的国际标准龙舟;还有一种称替代龙舟,就是在普通的船和小艇上安上龙头龙尾作为代用品,主要是那些置办不起龙舟的村子穷乐呵用的。
除了龙舟,以前广东民间还有一种“凤船”,船首雕刻的凤凰头,主要是农历三月的“天后诞”巡演的,不作比赛,凤船一般后头跟着一排长长的水乡飘色,异常飘逸,但凤船在旧时空的广州,已经绝迹差不多100年了。【龙舟的营造】
这些龙舟船厂基本延续祖传技艺,靠子承父业传承。如现在在东莞中堂仍在造龙舟的霍家两兄弟,1972年霍沃培17岁时,正式从事造龙舟;1979年弟弟霍灼兴19岁时,正式从事制造龙舟。如何握斧子,如何使用锯子,怎么开料,到龙舟的弧度和龙骨制作的秘诀都是祖上手把手传授的。多年的锤炼和摸索,如今兄弟二人,开料制作龙舟,基本不用尺量,赤手开凿,全凭双手感觉,凿出来的孔眼距离,几乎分毫不差。这都廿一世纪了,还是百图村的老味道啊。
传统上,开工时造船师傅要斋戒,龙舟下水要选择良辰吉时,需要点睛等仪式,造船时绝不许妇女参观,否则这龙舟沾了阴气,就会变成阴龙船,悲催地沉到河底去。最后由买主村里的四五十名青壮年,浩浩荡荡地将龙舟抬下水,亲自划回自己村子。现代已经是由买家用快艇拖走。
龙舟用坤甸木,木质地硬,很耐腐,不怕水,即使上百年都像新的一样,目前旧时空广州各村有不少过百年的老龙。都是坤甸木,但代价就是极度昂贵,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条坤甸木龙舟需要人民币数万元。现在,为了让船身更加轻,龙舟都是用杉木制作,不易开裂,也更便宜。现代每条杉木龙舟售价七八万元,除去人工、材料和地租等成本,每条龙舟可以获利2万元左右,对于造船匠人来说,龙舟是最容易造的船,甚至比一般的农用小运输船还简单。【龙舟竞渡前的准备工作】
岭南气候湿热,普通木制品容易发霉,南粤先民发明了独特的“藏龙”技巧:把龙船藏于涌底,用湿滑的河泥包裹船体。
海珠龙潭村有5条长龙埋在村中的河涌内,最老的坤甸制作于清朝,而最“后生”的一条亦有30多年的历史。一艘龙船之所能流传上百年,村民在河涌里找到适合龙船大小的位置后,就会在河底打上木桩,顺着龙船的形状与高矮装上木架,支撑龙船,这样藏起来的龙船才不会变形。加上整条船被河泥所覆盖,见不到阳光,因此才能保存上百年。
“藏龙”因村而异。龙船一般用柚木或坤甸木制作,因这些木材的密度较大,在水中越浸泡越坚实。像珠村、龙潭村等这些有河涌的村落,端午过后,村民就会把龙舟藏在本村的河涌底下。有的村落的龙船用杉木制作,杉木轻薄且不易被腐蚀,因此并不需要将龙舟藏于泥土中保存。潭村、冼村就有“杉木龙”,端午过后,把龙船保存在河边的“龙棚”中即可,这样起龙时就更省时省力。
像杨箕村、天河村等村就没那么方便了。因受到村中的河涌遭填埋、河涌水质受到污染等影响,如今龙船无法藏于村里,村民只好把龙船寄存于番禺的龙船厂中,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才到龙舟厂起龙,然后等到推水采青之时才把龙船带回村中河涌或附近水域。
在传统民俗观念中,龙船就是一条真龙,所以端午期间的各项仪式就连叫法都有讲究:捞出要说“起龙”,“起”与“喜”同音;进水不能说成“下水”;不能“抬”,只能“揪”;活动结束后把龙船放回原处叫“藏龙”,而不能叫“埋”。而再具体到“起龙”这个环节,又有一番需要讲究的地方。
时机上选择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后,广州民谚是“四月八,龙船透底挖。”四月初八只是每年起龙船初启的日子,这是为了有时间让龙船风干做保养。事实上,依据传统,村里若决定起龙,长辈们会根据实际情况,看老黄历另选“吉日”。如遇上旧船需要维修,或者红龙、花龙需要重新油漆,都会比较早起龙船。
在起龙当天,先在低潮时将龙船挖出,等到涨潮后,就找人来把木架砍掉,把龙船送入水中。之所以要等到涨潮,也是为了让龙船船底距离水面近,再落水时减少受到的冲击力,以保护船身。
在旧时空的廿一世纪,广州周边的村落还为了体现村民齐心协力,不用抽水机,而采用大家人工挖掘的方式,也是一种仪式感。
起龙仪式,女性不能参与,但也不是所有男人都能参加。参与起龙的人员不仅要有气有力,还要经过严格筛选,如家里最近有白事的不能去,家中有未满月小孩也不行,家中妻子怀孕者也不能列入起龙名单。女性只可以远远看,但是千万不能在河岸上拨动头发。
有些村落因为本村的地理条件,龙船无法藏于村里,只能寄存于番禺的龙船厂内。虽然要“异地起龙”,但该有的祭祀传统村民还是全套做足的。民齐聚龙船厂内,在每条船船头船尾两端的地方各燃放一串鞭炮,然后烧香、烧金银元宝,这一串仪式叫“谢坞”。与以前在本村“谢坞”相比,就是少了在岸上敲锣打鼓。完成“谢坞”之后,就正式起龙了。但村民不需要下水起龙。龙船厂的工人把船坞的水闸拉开,池塘里的水就会流走,龙船就出现在眼前。村民也不用亲自下船把船身里的水舀出,他们只要支付每条龙船150元,龙船厂的工人会帮他们搞掂,而且会把龙身清洗干净和上油,村民在推水采青之时就能把龙船带回村中。
起龙完毕后,龙船被划回水闸进行船内清洗,起龙只是第一步。因为经过一年的深藏,龙船究竟可不可以扒,需要检修。天气转好,村民会仔细检查船的状况,看看有没有哪里磨损或者掉漆,然后再给抹猪油、补桐油、添新漆,最后自然风干。
龙船的修整大致分为两个工序,常规的检查和给龙身抹猪油,以前村民都是用土法炸猪油,现在有的村已经改用桐油。若龙船身上有损伤,就需要送到龙船厂修理了。中间重要的一步就是“扎龙筋”。在龙船中贯穿船头到船尾的一条坤甸木条为龙筋,又称为龙缆。因为扒龙船的人坐在船的两侧,长龙有时要承受100人的力量。为了使龙船稳固,要用藤条将龙筋和每个座格扎紧,绷紧了龙筋,这样就不怕因为拉力而使龙船开裂。
经过一连串的准备工作之后,龙船还需要进行装饰,藏在龙庙或是祠堂中的龙头龙尾需要进行清洁、重新上色,补充扒桡,有时候还需要重新制作罗伞和旗帜等。装饰完成后,一条传统龙船才能执行它的每年的任务。
起龙之后,因为龙舟沉睡了一年,要办一个仪式让龙舟神清气爽,所以第二个仪式就是“采青”。这个仪式往往在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前后进行,龙舟出水后择吉日请龙舟扒到禾田旁边,采一把青苗进行拜祭仪式。采青仪式前,还要采摘新鲜的龙眼叶、柏枝等祭祀品,龙眼叶代表生猛旺盛,柏枝代表常青。采青后,还要用公鸡血给龙舟点睛。采青人、点睛人也必须是父母双全、家庭和睦、有威望的全福之人,然后将红布扎成的彩球挂在龙头上,讨个好彩头。完成采青就可以正式扒龙舟了。【龙舟圣化仪式和团队组成】
粤人称“划”为“扒”, “扒龙舟”期间,每天早上将龙头、龙尾从祠堂或庙里取出装上,每天晚上拆下送回,迎送队伍一定是龙头先行、龙尾殿后,绝不能轻慢而行。装上龙头、龙尾和神斗,旗帜的龙船,**在此期间一般被视为经过全套圣化仪式,已经神格化的真龙。**当神格化后的龙舟过桥洞时,不宜有人站在桥面上,无论是男女都不可以“骑”在龙背上。当龙舟手看到桥面有人时,会从船上扔炮仗上桥,以此吓走对方。由于扒龙舟讲究的是好意头,“骑”龙背是对龙舟的不尊重,尤其是遇上怀孕、来例假的女性站在桥面上是大忌。
前面提到的所谓神斗,是指与船头,罗伞等距的船舱中,所设置的木制小神龛,里面一般供奉本村、社庙守护神的神位,如关帝、北帝(真武大帝)、洪圣爷(南海龙王)等。神斗香炉里一般点三炷香。将神位从社庙祠堂中请出来有一定仪式,团队中有一名桡手专门负责。
龙舟一般采用刺绣罗伞、长幡作为装饰,以旗帜等作为标识物,形制主要有三角旗和百足旗两种,船旗最少一面,多的可以有三四面,罗伞最多也可以有四个。另配一鼓两锣,长龙配四锣。不同区域的不同村落配备也不相同。例如,泮塘村的龙船仅配有一个神斗、一个罗伞和两个锣架,而冼村龙船则配有四个锣架位置、一个神斗及五个罗伞,锣架位分为头架锣、二架锣、三架锣、四架锣。
每日的安放顺序依次为:龙头、神斗、罗伞,请神、锣鼓、龙尾,不可颠倒。假如弄错了,日后又出了点事的话,大家会怪罪搞错顺序的人为大家带来了霉运。
船员从头到尾分:即指挥进退的旗手,头尾各一;鼓手二,锣手每锣一人;负责神斗的扶神;大艄、帮艄为正副舵手,其余的为桡手,龙船不用桨而用桡,桡手俗称扒仔。船上全部人都必须赤脚,否则会踩痛了龙。
假设龙船有罗伞4个,头大旗1支,尾大旗1支,百足旗1支,七星旗1支。这8个位置就是龙舟的“龙面”,“龙面人”位置相比扒仔,都能令岸上观看的人看到,是出风头的位置。站在这些位置上,还有一层意思是表示这个人在社会上混得好,对宗族意识强,对龙舟很热爱。负责龙面位置的人必须都站着,马步要稳。相对于扒仔每天还有公发辛苦费,龙面的位置是需要竞投才能获得。神斗位及附带的罗伞则不需要进行竞投。
头架罗寓意吉祥,是最抢手的位置,而最不受欢迎的则是百足旗位。头架罗之所以重要且抢手,是因为在龙船出巡过程中,龙船要等到头架罗烧炮仗击鼓后才能正式出动,起到击鼓发令的作用。年轻小伙子得到这个位子就意味着向钟意的女仔表白的机会,也可以赢得很多相亲的机会。【龙舟活动形式】
扒龙舟,分趁景、斗标两种形式。龙船表演称为“龙船景”,“招景”是向兄弟村发出邀请,兄弟村接受邀请参加叫“应景”;龙船景当日,如约派龙舟前往主办龙船景的村落探访、巡游表演,就叫“趁景”;斗标即“斗龙舟”,也就是龙舟竞渡,在趁景热身之后举行。无论是斗标还是龙舟景,里面都藏着竞争的意思。前者是斗速度,后者是斗靓。
竞艳是龙船之间的“文斗”,群龙聚首,争妍斗丽,小至龙船上的罗伞装饰、龙船手的技艺甚至身材,大至接待的礼仪、龙船饭的规模,都是大家评头品足、相互比较的话题。所以各村都精心准备,以展示村中实力。龙船景
起龙仪式后就可以向兄弟村、友好村发“招景”请柬了。请柬通常要亲自送上门,不能只是简单打个电话。
在约定的时间,兄弟村、老表村及友好村的龙舟带回柬到招景主办村趁景,当地的主事一定要出来放鞭炮,拱手相迎,而远道而来的龙船不管如何累,都要在水上扒几个来回,呐喊一番,“三手”,即鼓手、旗手、炮手会为主办方的乡亲做一番表演。鼓手是灵魂人物,仔细听就听到敲出不同的花色鼓声;船头船尾都有旗手配合龙舟节奏做“跳投”表演;加上专门负责烧炮仗的炮手,随时用炮仗与观众及其他龙舟进行互动。
每个招景点都有河神神位,负责神位的龙船手一定要上岸装香,拜河神,装过香,前来趁景的这条兄弟村龙船团队会将之前带着的回柬交给主办方,上面由主办方写上“敬领”,并将此回柬贴出,表示郑重其事,要张扬给其他村落知道。
假如请柬上写着“敬备薄酌”那么主办方就有龙船饭招待,假如是“敬备茶水”,那么就是用龙船饼招待,龙船饭的核心菜式是豆角粒(豇豆)、辣椒圈、咸萝卜、花生粒这四种配料混在一起炒,给做客的龙船手下饭吃。
豆角粒可以去水汽,辣椒圈刺激胃口开胃,咸萝卜补充盐分,花生粒补充体能。龙船饭是为了补充龙船手在特定环境造成的体能消失,由于龙船手在扒龙船的过程中,不断流汗,需要饮水补充水分,喝得水太多又饱水,如此一来容易没有胃口,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经济越来越好,菜式越来越多,唯独不可以丢掉这道菜式,因为它不但可以补充体能还可以刺激龙船手胃口大开。有些没有经济实力或是没有场地的村落,当兄弟村去到村里拜访时,只能用快艇将这道龙船饭送到岸边,给龙船手们饱肚子。
端午龙舟各村落走亲戚,即使吃不到对方的龙船饭,也必须按照约定的时间前往,兄弟之间的互访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次缺席了,接下来就很容易影响彼此的感情。兄弟村之间的感情深厚,即使是经济稍弱的一方,在兄弟村拜访到来,对方也会想尽办法设宴招待。比如说黄埔珠村有一个老表村是黄埔南湾村,这条村很小,但穷都要请吃饭。每年五月初四珠村就去南湾,南湾村民早早准备好鸡肉和鹅肉,各自捐出来放在祠堂,招待珠村的兄弟,后来珠村担心给南湾村带去经济压力,之后每次前往就在自己村里的鱼塘网好200斤鱼带去。
由以前的龙船饼和茶水,到简单的一道菜龙船饭,到后来很多村落的龙船饭越来越丰盛。按照标准,招待龙船手平时都是六个菜,一方面是为了节约,其次是菜式太多会让龙舟手吃得肥腻。这六个菜当中必须有一道冬瓜薏米木棉花煲猪骨,主要去暑。很多大村落在祠堂吃龙船饭,在以往六个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鸡肉、烧鹅等家常肉菜,变成“九菜一汤”。鸭肉属于寒性,一般不宜出现在喜事宴席上。
照例,女人也不能上桌吃饭,但男性可以在事后领一份回去和家人分享,在吃龙船饭的时候,村民们都是平等的,无论你的身份贫富贵贱,条件是一定要自己亲身来领取,拿了一定分量的龙船饭,回家跟大锅饭煮在一起,让全家人都沾沾好运。
而在旧时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扒龙舟,村民们由于经济有限,周边的村乡请吃的龙船饼是一般的饼干,以及在开水里面放些茶叶,到后期龙船饼多种多样了,不仅仅是有常见的合桃酥,还有很多品种,包括有皮蛋酥、莲蓉酥等等,无非就是平常较常见到的嫁女饼。
来趁景的龙舟要离开时,要举行一个答谢仪式,即“三退三进”,绕上三圈,让围观的群众看得尽兴。从趁景的村嫁入招景主办村的媳妇,会为来自娘家的龙船准备有头有尾的甘蔗两条,甘蔗尾部要用红绳绑上龙眼叶一束、饼一包、利是一封、布一匹,称为“龙船标”,亲自送到龙船上,当然人还是不能上船的,“龙船标”代表对娘家人的欢迎,受礼方受之称为“捞标”,要将收到“龙船标”绑在龙船的支架上,越多越体面。斗标
五月初五正日当天,求神之后出发,到达起点后先烧鞭炮纸钱,待吉时放龙,所有选手从浅水区进入深水区,经过一番耐力的较量之后,剩下的龙舟向一个水上牌坊冲刺,称龙门,下面吊着绣球。有的则是用横河绳索下吊上书“龙门”二字的彩旗。先越线夺标者胜。
旧时空荔湾泮塘和南海盐步的龙船互访,就和夺标赛制有关。
据说四百多年前珠江赛龙舟,最后盐步老龙和泮塘小龙决赛。盐步老龙略略领先,就在老龙即将夺标之际,小龙一队员却飞身扑去夺得标旗,得到了冠军。不料回到村里,父老们将后生痛骂一番,都说奖品应该是老龙的,小龙队员们觉得有理,于是就把奖品加上一只烧猪送到盐步。但老龙队员说自己并没夺标,又将奖品送回泮塘。如此来回谦让送了半个月,烧猪都变质了。这时泮塘有老人说:这样吧,都不要让了,老龙一百多岁了,年岁高,小龙后生,一个做契爷(干爹),一个做契仔(干儿子)。就这样,泮塘小龙与盐步老龙结下了亲戚。直到现在,每年只要到了五月初五,“契爷”就会到泮塘来探“契仔”;初六,则是“契仔”到盐步拜“契爷”。
一般来说,端午当天,泮塘一早就会在荔枝湾龙津桥上摆满“迎契爷”的回礼,有酒和饼,烧猪也铺上了“泮塘五约仝人敬盐步老龙”的红纸。
然后随着第一声鞭炮响,泮塘的第一条龙舟会开出荔枝湾前往等候,待盐步老龙到达龙津桥下时,鞭炮声会再次响起,船上的人远远就开始作揖示意,泮塘方面会选出数名几代同堂、高寿康健、有福气、有威望的父老,站在岸上对“契爷”拱手作揖作为回礼。
之后再由这些全福之人为盐步老龙“簪花挂红”。为盐步老龙的龙头献上第一样物品———烧猪,以示尊敬,第二样物品是一副写有请盐步老龙惠存的对联旗。仪式结束后,泮塘便送上当地特产“泮塘五秀”(慈菇、马蹄、菱角、莲藕、茭笋)及金猪等礼品,孝敬“契爷”,然后再把绸布制成的标旗插到“契爷”的船头上。之后,“契爷”、“契仔”结伴在泮塘涌尽情游弋。直到下午时分,泮塘龙船才把“契爷”送回花地河段。【龙舟活动后】
一年的龙舟盛事结束是以“散龙船标”为标志,即扒龙船盛事结束后进行的一个还神仪式,感谢保佑龙舟活动完满结束,将龙船标(就是旗帜)交回神灵保管,一般是存放在祠堂中,并聚在一起吃当年最后一顿龙船饭。
不外乎就是拆卸下龙船头、罗伞、神斗、船旗、龙船尾,按龙船上的队伍顺序列队行进。由负责施礼的乐师,吹奏专有的送龙船头曲调,把龙船头送回北帝庙供奉。
随后,龙船上采青兜中的禾青由采青的人用罗伞护着,边走边打着铜锣送回采青处“还青”,预示“生猛”。此时,还由专门施礼的祭师奏乐,唱上一曲专有的南音曲调,以感谢各位神明对龙船连日来的庇佑。最后,祭师再回到北帝庙施礼还神,整个“散龙船标”仪式才结束
龙船饭中,扒手吃得最丰盛的一餐是“散标”饭,“散标”意味着龙舟盛事结束,相当于闭幕式的形式,用传统的话语来说,就是在藏龙船之后去还神后吃的一顿饭。之后会将龙船本体再度深埋,或者交付龙船厂,等待来年。
【民众对龙舟活动的热情二三事】
(1)有句民谚:“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村民对赛龙夺锦十分重视,不仅会使村名大振,而且还会带来丰收和幸福。
(2)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一条龙舟要七八万元,**横沙村里没条件,到了每年端午,村民就会在旧历三月底,去到兄弟村神山南浦,借回一条龙舟供村民齐乐。**从神山划回来要一整天,一条可以承载80多人的传统龙,随随便便都有100多200人拥过来划,不少人还担心没得划。每个人都是自带粮食自发参加的,有米带米,有瓜菜带瓜菜,然后大锅饭当龙船饭。
(3)解放初期,芳村南漖小学需要建校舍,村穷经费少。当时的校长提议卖龙船建校舍,准备把龙船卖去番禺大石的蚬冲村,村民知道后群起反对。在群众压力下,校长最终还是改变了卖龙船的主意,村民都同意把村尾四层高的炮楼拆掉建校舍,解决了校舍不足的问题。
(4)还是芳村南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龙船作为“封资修”产物,列入被禁之列。有“顽固”的村民欲起出龙船半夜打鼓。当时上级进驻的工作队日夜看守,荷枪实弹,直至度过端午节。
(5)械斗几乎与龙舟竞渡如影随形。在往日,赛龙舟一般都是以宗族为单位的,相邻宗族平常难免有纷争,“趁景”时如果狭路相逢,往往会引起一场恶斗。以前人们造龙舟的时候,挠的质地都造得很坚硬,且没有挠头,就是为了打架方便。
广州昔日流传的民谣将这“打架热”说得活灵活现:“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初七初八黄竹岐,初九初十龙船打崩鼻。”
平常有积怨者,彼此的龙舟在“趁景”时碰上了,难免大打出手;“斗标”过于激烈,也常引发火拼。1907年第26期的《时事画报》就有一则《竞渡毙命》的新闻,称当年石湾的龙舟赛上,有一艘龙舟试图作弊,结果触发众怒。“立起争端,彼此持枪相向,当场轰毙罗畔乡罗姓人一名,受伤两名。”
(6)昔日芳村地区有些村乡,由于农村经济萧条或各种原因,一段时间不起龙船,甚至成为村规。如传说东漖村,本是崇文社二十四乡的一条大村,有十三坊之多,人口众盛,原有龙船九艘,一年于端午节竞渡时,自恃船多势大,便夺了一艘龙船回来。村中父老,深明大体,为睦邻关系,教育族中子弟,把九只龙船(一说十艘)全部埋在地下,并在其上建了“文塔”,鼓励后人读书,从此不再造龙船,故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见东漖龙船踪迹。
(7)招村也一度不出龙船,原因是过去有一年的端午节,按族规龙船扒往南海县横沙乡探亲,回归途中,适遇暴风雨袭击而沉没,死去多人,为纪念这不幸事故,解放前一直没有起龙。
(8)茶滘乡于民国初年的端午节前西水大涨,船埋在冲边浸得很深,于是村民难以将龙船起上来,但当时地方势力头子黎某,认为一定要起,乡民只好入水扒开淤泥,穿过绳缆把它吊浮起来。谁知受力过大,浮出水面茂骨已经折断,只好作废,以后再没有新造。
(9)解放前的村民揾食艰难,不愿歇工去划龙船。但当时的龙委会也有招数,晚间派人把一支龙船桨放在你家门口,第二天你家的男丁就得去划龙船,否则就会遭村规处罚,多数村民只好忍气吞声地去划龙船。
肥仔曙 于 2016-10-11 20:20:59 发表了:
这龙舟对于当时的各村来说,就是战列舰一样的门面,要是一条村连一条龙都置办不起,或者窘迫到卖了龙舟换钱的话,那是多么的丢人啊。
爱国爱党穆斯林 于 2016-10-11 20:33:40 发表了:
龙舟上面的鼓如果改成小军鼓会怎么样啊
肥仔曙 于 2016-10-11 20:35:58 发表了:
爱国爱党穆斯林 发表于 2016-10-11 20:33
龙舟上面的鼓如果改成小军鼓会怎么样啊
然后所有桡手都用标准的112下或者120下每分钟的节拍划水吗?
爱国爱党穆斯林 于 2016-10-11 20:42:22 发表了:
肥仔曙 发表于 2016-10-11 20:35然后所有桡手都用标准的112下或者120下每分钟的节拍划水吗?
但是不来点恶趣味的改良好像突出不了髡贼的逼格啊
下水道里的鳄鱼 于 2016-10-11 20:47:05 发表了:
肥仔曙 发表于 2016-10-11 20:20
这龙舟对于当时的各村来说,就是战列舰一样的门面,要是一条村连一条龙都置办不起,或者窘迫到卖了龙舟换钱 …
蛋疼的回复大佐
清初的战乱后,海珠岛为清军占据,广州的龙舟竞渡曾一度消沉。清军进驻广州后,海珠岛成为清军的军事驻地,郊区的村民并不知情,第一年五月端午前夕,芳村某村的龙舟队敲锣击鼓顺珠江到达海珠岛,本以为和往年一样可以会会其他村的龙舟,可行至离海珠岛约一里路左右的地方时,有一个龙舟手发现情况不对,一是没见有其他的龙舟来,二是远远看到海珠岛上有炮台,知道情况不妙,赶快通知大家掉头,可是来不及了,被清军守军发现,这里驻守的刚好是从关外南下的绿营兵,平时很少见到南方赛龙舟的情况,不知道这一船人前来干什么,尤其是看到这个龙舟开始掉头时,产生了怀疑,立即向广州知府反映,并准备开炮轰击,经多方交涉,这个龙舟队总算逃脱了灭顶之灾,但此事在广州郊区传开,其他村的龙舟队都知道海珠岛成为清军禁地,都不敢前往该处赛龙舟
俺印象里鸦片战争前的关天培调查虎门炮台就感叹说三千斤的巨炮,射程不到中流,也就是只能打海口距离一半,千米左右
那么清初的岸防炮俺无端端揣测,大概还没有三千斤炮呢,就算有,清军火炮没有近代炮术,那种准头……记得当年让洋鬼子好生嘲讽
一里路,也就是距离岸边至少五百米距离
清军绿营就是真让岸防炮台射啊射啊射,估计也没啥效果吧
俺觉得渔民同志们不如就在射速堪忧的“大清炮台”射程之外继续划龙舟,大清唯一能尽快杀光这些刁民的手段大概就是就是让广州提督麾下水师开船出来贴脸轰击和跳帮抡刀了
肥仔曙 于 2016-10-11 20:52:58 发表了:
下水道里的鳄鱼 发表于 2016-10-11 20:47
蛋疼的回复大佐
清初的战乱后,海珠岛为清军占据,广州的龙舟竞渡曾一度消沉。清军进驻广州后,海珠岛成 …
是的,一鸦时期,广州城防火炮最大的是八千斤。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下水道里的鳄鱼 于 2016-10-11 21:00:30 发表了:
肥仔曙 发表于 2016-10-11 20:52
是的,一鸦时期,广州城防火炮最大的是八千斤。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俺记得那种八千斤是增加了口径,也就是增加装药,装更大的弹子,本意是怕打不动人家洋人的船壳……但是炮口到火门的径长比还是不合理,然后炮膛还是单纯的老式铸造……反正就是说,炮重但是射程和精度反而那啥……弹道变得不平不弯的比较尴尬……俺其实也不懂
俺印象里记得大明抗髡神将何如滨何镇在自己的著作里说过,硝石直射,硫磺横发,炭发火……老将军现在在哪呢?
xuelindiao 于 2016-10-11 21:19:33 发表了:
tebic1208 发表于 2016-10-11 17:07虽然没关心过,但是看上去也非常合理。
另,大佐!加仑坑!
别急!先让大佐休闲娱乐一下,定会完成挖坑未尽之事
punishment 于 2016-10-11 22:50:20 发表了:
TSHT2011 发表于 2016-10-11 04:33
海军当然是划舢板和帆船竞速啊。
帆船竞赛以航行到西沙岛礁运回一船鸟粪为目标,最快最多的胜利!不好意思 …
划舢板绝对是重要技能。
英国人拍的拿战皇海片《霍恩布洛尔》里面,皇海登陆上岸捣鬼都是划舢板去的,第一集末尾甚至组织了水手+海兵倾巢出动夜袭夺舰。划艇偷袭的重要性在皇海军歌《橡木之心》里也有体现,里面笑话拿破仑说法国人老吹侵略英国的牛皮,等他们划着舢板来夜袭,俺们英国爷们早在岸上等候多时了。
龙舟这个人数和大小对海军来说还是太多了,更接近勒班多海战以前的技术需求。按髡贼的技术水平改成桨手七八人,取消敲鼓比较合适,可以跟定向越野结合训练近岸两栖突袭能力。
kkjjmmkjm 于 2016-10-12 14:01:48 发表了:
龙舟、舞狮不能废。
文化同样重要。
气持样 于 2016-10-12 22:55:41 发表了:
支持帆船竞速赛,培养海洋文化
肥仔曙 于 2017-5-4 18:59:32 发表了:
前两天刚过浴佛节,各地都在起龙船了,“番禺大洲,有宣和龙舟遗制,是曰大洲龙船。”,我粤都是大宋遗制啊
cqduoluo 于 2017-5-4 19:16:39 发表了:
完全不可能,海军那是妥妥的欧美范儿,怎么可能玩这么老土的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