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5-679005 17世纪东南亚的一些资料

北朝旧贴 | 天空凫水 | 共 4521 字 | 2016-12-16 | | 编辑本页

天空凫水 于 2016-12-16 16:17:17 发表了:

@kkjjmmkjm  其他两个文件太大,以后慢慢用图片上传了。


kkjjmmkjm 于 2016-12-16 16:23:16 发表了:

用rar压缩的时候,可以选择分卷,

QQ截图20161216162020.jpg(36.04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6 16:22 上传

压缩的时候注意卷大小的单位,MB。

下载的时候把全部文件放在一个文件夹下。

解压的时候点击第一个,会自动合并为一个文件。


kkjjmmkjm 于 2016-12-16 19:11:43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16 21:39 编辑

《对中国和日本“十七世纪危机”的几点观察》

在线版http://www.qinghistory.cn/qsyj/ztyj/wgrkzg/index.shtml

草草的读了一遍,感受如下:

1.小冰期不仅是寒冷,还有干旱。有的地区干旱,有的地区寒冷和潮湿。

2.夏季温度下降一度。即使其他正常也会大幅度延长生长期和减产。

3.日本宽永时期也发生灾荒。

4.应对灾荒,荷兰和日本处理得较好,中国和西班牙处理失败。

5.这种风气怎么利用一下呢?

有谁可以查查这种皇家婚礼的物料消耗吗?或者民间显赫在操办时的习俗。

万历皇帝五个儿子的婚礼和授职典礼的花费超过12000000两,如果将其全部费用折合成白银重量,约计450000公斤(Hucker1976:334)。$&10$& 因之实属常例,所以皇帝的奢靡行为被他人所效仿,其结果是显赫的排场和阔绰的消费成为晚明经济生活中的风尚。

6.日本的“一石”这么大?

这里的波纹效应不好理解啊。

脇田修估计元和年间(1615—1624)重建大阪城堡每年耗资260000石(约计5.1蒲式耳)粮食:“如果推定同时期每人每年需口粮3石,那么这一支出可养活近90000人。如果我们考虑到波纹效应,将会发现仅仅建筑费用一项便可支撑超过十万之众的生计”

7.往日本卖粮食还得等等,要是岛原大起义(1637)不发生了这么办呢?还是先卖给皇太极比较好。等平定了日本再卖粮食给他们。

或者,乘着黑尔徒弟的加成,在叛军占领九州后走私粮食给,但是叛军拿什么支付呢?头痛。

也许可以把 rtsl 的同人里最后接走叛军头目的船长,改编成双面间谍。

8.平民接走,用来修路开矿。哪里的人民都是吃饭。

需要查查湖州县志,看看这些年份的蚕丝生产受到多大的影响。

于数年前还是世界上最为繁华地区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如是描绘到: “今日,江南黎民贫困至极。或亡于赋税之重,或亡于劳役之责,或亡于饥饿之苦,或亡于贪官蠹吏横征暴敛,或亡于地方豪强黠诈婪索。”(陈子龙,1977,第1140页)。 其中的“黠诈婪索”是指高利放贷,兼并土地以及婪索地租。这一切促成了17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中国江南、福建、江西以及其它地区一股汹涌澎湃的农民起义风潮(森正夫,1971,第236—245页)。

9.原来是死铸铜币,造成银铜比例大跌。

这时候就是收购铜的好时机了。

如果想再赚一笔,可以贩卖到欧洲,100%利润,再乘以贬值倍数。这生意干得!

需要查一查荷兰人从东南亚贩铜的价格记录。

明朝政府无力以国内资源弥补损耗的金银,于是迅速跌入到经济梦魇之中:储蓄导致了大量的白银从流通领域中消失,继而伪造铜钱在市场中泛滥成灾。因此,顺理成章地是,银钱比急剧拉大(叶绍袁:《启祯纪闻录》,1911;张履祥:《桐乡灾异记》,1958,第325页;祁彪佳:《祁彪佳集》,1960,第147页;岸本美绪,1979a,第74页)。

我擦,澳宋宝钞要大行天下。

在17世纪40年代初,税收直线下降,政府一度考虑再次将宝钞引入流通领域$&17$&,以助其为平息内乱和满族入侵的战争而筹措粮饷(计六奇,《明季北略》,1969,卷3,第337—338页;杨联升,1971,第67—68页;裴德生,1979,第74—76页)。

1650年,清廷也想发行纸币,这是要闹哪样。

10.1635-1639年,利用国内生丝生产的减少,貌似在1639年还能最后赚一笔大的。

之后日本丝绸市场就要严重萎缩了。不过,可以对日本来料加工,这个时候的工钱应该低得不像话。用东南亚的大米来支付,里里外外有得赚了。

然后马尼拉也在1640年停止墨西哥大帆船的贸易几年。(日本市场的1.5倍)

所以,不应该着急回复生丝的生产规模。

在幕府决定切断与澳门葡萄牙人的商业往来后,这些深受其害的商人,试图快速地挽回他们的损失,于是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在长崎囤积居奇,那么畿内以及其他地区的商品价格便会自动上扬。$&24$&但正因如此,他们大错特错。在1639年从荷兰和中国人手中购买的丝绸和其他原料,这些商人原以为能卖到“好价钱”,然而面对

宽永大饥荒以及幕府新的一系列“节约和限制消费令”,他们不得不将其抛售。“节约和限制消费令”中的许多内容是专门针对衣着奢侈行为而定(其例可参见《德川时代纪实》,卷40,第170页)。因此不足为怪的是,从事纺织品生意的商人很快便陷入严重的财政困境之中(博克舍,1935,第51页;山脇悌二郎,1972,第15—16页)。

11.从1630s开始,日本的几大著名银矿都开始进入了衰退期。

日本白银总供给开始减少。

12.临高启明中,有提及铜钱兑换澳宋银元的办法吗?

我估计铜钱还是黑市运行吧。

不如订立法定兑换比率,并限期禁止流通,逐渐地收购民间的铜钱。

25克白银换1000+铜钱。

如果按以下比例,把收购到的铜钱1635-1637输入到日本换成白银,

16.875白银换188铜钱,合25克白银换278铜钱。这里就有接近4倍的利润。

1647年再重新换成铜钱。

16.875白银换300铜钱,和25克白银换445铜钱,和初始铜钱比较,又多换回了60%的铜。

如果按中国北方4000-6000兑换1两银子的比率,那就赚得更多了。不过中国北方金银比价的变动,我还是没弄明白原因。

201.jpg(12.59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6 19:00 上传

13.宽永通宝,澳宋仿造得了吗?

如果吸引平户的商人,承诺他们如果丝绸卖不出去,可以按保底价重新回购,给他们在1635-1640年购买丝绸的信心。

但是只能用铜钱支付,但是汇率定高一点,比如16.875白银换220铜钱,快速把仿造的宽永通宝流通出去,把白银回收过来。

1641年崩盘后,可以按约回购囤积的丝绸,扣除损耗,折旧,和丝绸的老化。

这样他们不破产,在攻略日本后可以快一点恢复贸易。

17世纪30年代早期,幕府决定从流通领域撤出铜币,进而自1636年起决定发行新铜币——宽永通宝,形式并未因此好转。(日本银行调查局,1973,卷2,第127—131页)不论幕府的初衷是什么,上述政策的结果之一是带来了银钱交换比例实际上的不稳定(参见表1)。当时铜钱普遍使用于商业交换之中,约有1/3的税收是以货币而非实物支付(速水融,1982);结果是,表1所反映出的波动可能影响了商业以及消费者的信心,并且可能导致了这一时期的经济不确定性。

14.几个月就反馈到中国原料市场了,商人的速度也蛮快嘛。

看来在1635-1640在日本推行来料加工,可以储备原材料消化能力。

可以在1641年湖州丝暴降后,尽可能地收购生丝。乘机签订订单农业,只收茧不收丝。

无论是在上海设厂(江南烽火下的赵引弓名单),还是在广东设厂,为工厂提供稳定的货源供给。

1641年初,即荷兰人和中国人在对其出口日本的生丝贸易中获利微薄而倍感失望的几个月之后,长江三角洲的湖州地区生丝的价格“出乎意

料地骤降”,这不可能纯粹是个巧合。(沈氏:《奇荒纪事》,1958,第290页)。$&30$& 如同日本一样,结果导致了一场蔓延甚广的“饥荒”。

15.长远来看,

在有北方大量人口、日本人口、菲律宾人口等地区,作为劳动力提供者,类似当今的农民工,在广东等地的工业化发展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有巨大的人工成本压力,只要有米、盐、布,有住处,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非常廉价地展开。

奴隶也要吃饭,还要花钱买。而为自由劳工给付的工钱不一定比奴隶的花费高,还不用花钱买。连往返的船票都可以让他们先欠着。

每人记2吨的运力,一艘H800可以运400人。

除了关键的钢铁、化工等大型部门,由于人力的廉价,工业化也不必着急。

开矿、修路用人力完全没有问题。

然而,迁海令实施后,大量正再次涌入中国的白银(还有,如同我们会看到的铜钱)急剧减少。正是因为经济紧缩过于严重,以至于一位学者开始称中国康熙统治早期(1661—1685)为经济萧条时期(岸本美绪,1982,1984)。无论经济萧条与否,在这一时期的多数时段中国许多地区的粮价通常低廉,$&37$&手工业品卖之甚少,并且大量的人——其中一些人此前十分富有——遭遇到了严重的困境。$&38$& 针对这些现象,当时最为流行的解释之一是白银短缺。在同时期的作者看来,白银短缺这一形势的出现与政府实施迁海令直接相关。

16.自1650s,日本铜的生产开始上升。呵呵。

对日攻略最后,赔款不要白银,要铜也可以啊。供给工业还直接一点。

17世纪下半叶在管理金融体制方面,日本人看上去远胜中国人一筹。这部分归因于日本出口白银的减少,$&44$&它解放出更多的白银以应国内需求,当然这也同样归因于17世纪50年代中期将被称为“宽永通宝”的铜币重新引入流通领域。$&45$&在后一次努力中,政府因铜的生产稳步上升而获助益。$&46$&并且至宽文时代(1661—1673),幕府的钱座大量生产行之有效的铜币(日本银行调查局,1973,卷2,第130—131页)。

17.假设中国北方一共存银1亿两,人口1亿,3石粮食养活一人一年。

无论是把粮卖给农民军,一打土豪的白银来支付,

还是把粮食卖给土豪,然后被农民军抢,总购买量都是一样。

一两银子一石粮食,1亿两够买1亿石粮食,够1亿人吃4个月,够5千万人吃8个月。

如果粮价上涨到3两每石,那就只够5千万人吃3个月,即使只吃半饱维持生存,也只能坚持半年左右。

而东南亚全部余粮出口不过一年不到10万吨,合100万石。

即使卖10两银子一石粮食,也要10年才能掏空北方。

总觉得数据哪里不对。

望加锡1000吨,

马打兰6000吨,

扎巴拉2000-8000吨,

爪哇丰产10000吨,

勃固14000吨,

暹罗10000吨,http://bbs.northernbbs.cn/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676762&pid=9323388&fromuid=101728

估计,柬埔寨为10000吨,越南10000吨,印度地区20000吨。


kkjjmmkjm 于 2016-12-16 21:37:23 发表了:

这篇文章还是值得读的。而且不长。

像这些数据有助于解释下面神甫陆若汉(Rodrigues)的一段论述:往昔即或我来至日本之时(1577),还鲜见丝的使用;因为它的珍稀,不唯平民百姓并不使用,就连贵族们也是思之不得,使用丝的封建领主亦为数甚少……但自丰臣秀吉时代以降,整个王国出现了一片和平景象。随着对外贸易额的增长,整个民族都穿上了丝绸衣服;即便农民以及家眷们都系上了丝绸腰带,其中家境宽裕者亦穿上了丝绸衣服。(陆若汉,1973,第133页)。

我猴子果然是时尚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