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5-696282 刚刚发现,原来粤北八排瑶起义在1635年就开始了

北朝旧贴 | 波尔布特 | 共 2360 字 | 2017-04-17 | | 编辑本页

波尔布特 于 2017-4-16 22:09:48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波尔布特 于 2017-4-17 10:23 编辑

相关资料1:明崇祯八年(1635年),军寮、马箭等瑶排首先举旗起义,不断袭击官兵,并秘密串连“八排二十四冲”瑶民,多方筹备刀枪弹药和其他物资,准备造反.崇祯十二年(1639年)终于爆发了八排瑶大起义.数万起义瑶民冲破明军“清巢营”的封锁,攻克连山县城,夺得县印,并出击连州、英德、乳源、阳山等州县,打败两广总督何庭抠派来镇压的官兵,击毙广西参将刘唐衢、阳山守备陈帮对、乳源把总许上操、刘国安、连州吏目黄中选和守备梁陈转等人,声势浩大,震惊朝野.次年2月,新任连山知县朱若迄上任.5月,陈都司提兵驻连山县,企图扑灭起义烈火,却遭到瑶民的反击,陈都司全军覆没,仅以身免.朱若迄惊恐万分,先后四次上疏朝廷,请兵剿瑶。崇祯十四年五月,明皇帝命两广总督沈犹龙、总兵施王政等,调集楚、豫、闽各省兵合剿八排瑶。而瑶民毫不畏惧,英勇抗击官兵。至次年二月,官兵剿瑶不克,反而被义军斩杀了号称“骁勇善战”的广州副总兵陈鹏、守备黎树绩等头目和大批“敢死士”。朝廷是年五月再调集粤、桂、楚、闽、赣五省数万官兵会剿八排瑶.面对数倍于己之强敌,起义军被迫撤退到深山老林里.官兵趁机攻破里八峒、火烧排、军寮、大掌等瑶寨,焚烧殆尽。而瑶民更加愤怒,奋起反击,给官兵以重创。至是年十二月十九日,官兵剿瑶不克,总兵宋纪“托言师老”,令各营退兵。劳师数万的五省“会剿”卒以失败告终。

相关资料2:崇祯八年(1635年) 八排瑶联合举行起义,攻下连山县城,夺得县印。并出击连州、英德、阳山、乳源等县。击败两广总督何庭框派来镇压的官兵,击毙州、县参将、守备多名。

十二年(1639年) 明帝命总督两广部院沈犹龙、总兵施王政等,调集楚、豫、闽等省兵汇合征剿八排瑶起义军。官兵驻扎三载,义军坚持与之对峙抗衡。

十五年(1642年) 明帝朱由检调集粤、桂、楚、豫、闽5省数万官兵继续会剿八排瑶,多处瑶排被攻破焚毁、夷为平地。瑶民分兵各路抗击官兵,交战历年,官兵罢兵议抚。

之前我受资料1影响,以为八排瑶起义发生于1639年。现在将两份资料进行对比后,可以肯定在1635年起义已经发生,目前有两个疑问:

一、1635年到底是部分瑶民暴动还是八排瑶全部暴动?

二、攻下连山县城,夺得县印。并出击连州、英德、阳山、乳源等县,这件事到底是发生在1635年还是1639年?

个人意见:

1、看资料,瑶民暴动主要是太穷了,尤其缺米盐,元老院向那里出口米盐应该有希望招安他们。

2、明朝末年,连州龙头山、牛肚底、黄婆浪等地,以湘楚人为主开采煤矿,主要供烧石灰、熬硝、打铁之用。元老院可以雇湘楚人和瑶民开采煤矿、烧石灰、熬硝、打铁,用米盐支付。

3、目前我们兵力不够,暂时无力大量派兵深入山区对八排瑶进行大规模治安战,所以需要用和平手段暂时稳住他们。等到将来兵力够了,如果瑶族还是不服管,就可以用武力进行彻底清剿了。


气持样 于 2017-4-17 10:13:26 发表了:

这么说来崇祯还能从周边数省调军队咯?


波尔布特 于 2017-4-17 10:42:00 发表了:

气持样 发表于 2017-4-17 10:13这么说来崇祯还能从周边数省调军队咯?

明末主要是中央财政崩溃、北方经济崩溃,南方既不缺钱也不缺兵,至于这些钱和兵员能不能支援北方是另一回事。

首先,当时南方也不太平,又是少民叛乱又是海盗泛滥,虽然南方的钱和兵力够用,但也没多少结余可以支援北方。

其次是运输能力问题,当时只有水运方便的湖广粮食和江南的纺织品、白银能大规模运到北方。

第三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问题。反正东林党肯定不愿为北方的战争花钱,所以忽悠崇祯削减南方的税收。而郑芝龙在满清打到福建时,居然宁可投降也不愿意抗清,连江南士绅都不如,而郑成功仅凭一己之力就差点打下南京。


TSHT2011 于 2017-4-17 10:55:59 发表了:

能肯定能,问题是你看那么多个次年,最快的应该是这个"次年2月,新任连山知县朱若迄上任.5月,陈都司提兵驻连山县",三个月,但一不知道提兵多少,而不知道这个调动是从知县上任开始还是之前就在调动。

“至次年二月,官兵剿瑶不克,反而被义军斩杀了号称“骁勇善战”的广州副总兵陈鹏、守备黎树绩等头目和大批“敢死士”。朝廷是年五月再调集粤、桂、楚、闽、赣五省数万官兵会剿八排瑶.”

三个月数万,这应该是最快的了。


liutom2 于 2017-4-17 13:17:13 发表了:

从这个记录来看,1635年就已经起义,到1639年之前,显然事态还控制在两广总督范畴内,主要作战形式大概还是流窜作案。到了1639年,两广总督也栽了,连山县城被攻破,派去清剿的广西参将也给打死了。1640年,明军重新回到被放弃的连山县城,结果又被打了一次,连山县令4次上书要求汇剿。过了1年,朝廷安排两广总督及外省援兵汇剿,此后又追加若干援兵。

从两份记录来看,不管是哪一份,从暴动发生到调外省援兵,最快也得1年。本省兵反应较快,大概是半年的水平。


liutom2 于 2017-4-17 19:19:05 发表了:

TSHT2011 发表于 2017-4-17 10:55

能肯定能,问题是你看那么多个次年,最快的应该是这个"次年2月,新任连山知县朱若迄上任.5月,陈都司提兵驻连 …

这个描述来看是人家打完县城祸害一番后就撤走了,于是派了新任县令,又派个都司驻守,结果这都司去挑事,被灭了,但县城显然一年都没丢,要不然县令在哪儿上的书?

都司这官按说在明朝是大官呀,因为是都指挥使司的简称,也就是省武装部派了个人过去,至于兵,这东西没有定额的,谁知道带了多少人?一个县城常驻千八百人就不少了。

后面的广州副总兵。。。。。。。。广州这地方能有副总兵?

综合起来,其实第一个记载里面的问题是很多的,大概是清朝谁根据传言写的。

第二个虽然简单,但好歹没这么多不合理的地方,所以更靠谱一些。

查了一下,结果发现了阳山县志,这东西应该是比较权威的了。http://www.gd-info.gov.cn/books/892/96.html

对照起来第二个说法更权威。